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近期,在中國國民黨最新一次黨主席選舉中,鄭麗文以一句「我是中國人」掀起政治旋風。這句話在台灣政壇長期被視為高度敏感的語彙,卻成為她逆勢突圍的關鍵。鄭麗文的當選,不只是個人政治生涯的轉折,更象徵國民黨試圖重新找回自身的精神核心。當台灣政治的主流話語逐漸遠離傳統中華文化與歷史連結,她的出現提醒社會,政治不應只停留在對立標籤的對抗,也能是一場價值信念的再定義。
重新定義的勇氣與語言的力量
鄭麗文在選舉中公開宣示「我是中國人」,這句話喚起藍營深層的情感記憶,也挑戰了當前主流政治語言的禁忌。對支持者而言,這是一種勇氣的表現,更是一種不願被時代浪潮吞沒的自我肯定。多年來,國民黨在身份認同問題上缺乏明確表述,試圖以模糊策略兼顧深藍與中間路線,卻往往失去政治方向。鄭麗文的出現,使國民黨重新有了語言的主體性與立場的自信。
更值得注意的是,鄭麗文的政治轉折帶有強烈象徵意義。她早年在學術與政治圈中曾與綠營接近,如今卻以堅定態度擁抱中華民族認同。這樣的轉變並非投機,而是經歷長期觀察與反思後的選擇。她以個人經驗提醒社會,認同的形成可以多元,思想的轉變亦不應被污名化。她的勇氣在於敢於在爭議中說出真實想法,並以行動證明政治人物仍能以理念為先。
這樣的表態雖然引發部分反彈,卻也喚醒了藍營長期被壓抑的文化與歷史情感。鄭麗文的語言力量在於讓「中國人」這個詞不再只是地緣或政治標籤,而重新與文化自覺、歷史連結與民族信念相互呼應。她讓國民黨重新找到說話的語氣,也讓選民重新感受到政黨的價值根基。
黨內重整的契機與理念的再出發
鄭麗文的當選帶動國民黨內部的新一波震盪。部分資深人士對她的立場感到憂慮,但同時也有許多基層黨員視之為重新出發的契機。她的勝利不僅是一場黨內權力競逐,更是理念復興的象徵。多年來,國民黨在兩岸與本土之間左右搖擺,逐漸喪失明確方向。鄭麗文的上任,讓這個老牌政黨重新面對自我認同問題,也迫使黨內重新思考其政治靈魂。
她強調「不再逃避身分問題」,主張以文化認同為起點,重建政黨信任。這樣的方向讓許多人看見她不只是政治語言的挑戰者,更可能成為改革的推動者。面對黨內派系林立與地方勢力盤根錯節的現實,鄭麗文的挑戰極大,但她顯示出願意面對困難的決心。若能在組織改革、人事布局與政策論述上展現行動力,國民黨將有機會重拾團結,走出長期的迷惘。
她也提出國民黨應該擺脫「反對黨心態」,重新扮演穩健的中道力量,提出可行的經濟與社會政策。這樣的主張若能貫徹,將有助於扭轉國民黨在年輕世代眼中過時保守的形象。鄭麗文的領導風格兼具堅定與柔軟,她的語氣中既有理念熱情,也有策略務實。這樣的特質,正是國民黨長期所欠缺的政治能量。
社會回應與民意的再平衡
「我是中國人」的宣示在藍營內部引起熱烈共鳴,許多深藍選民視之為信念回歸的象徵。然而放眼整體社會,這樣的語言仍充滿爭議。近年民調顯示,自認為「中國人」的比例約為三成,顯示主流認同仍以「台灣人」或「中華民國人」為主。鄭麗文若想擴大社會支持,必須將這句話的意涵延伸為文化情感與和平價值的表達,而非被視為政治立場的對立象徵。
年輕世代對「中國人」的語彙普遍保持距離,但他們重視誠實、堅定與真實的政治態度。若鄭麗文能以坦率與開放的方式與青年對話,說明她對民主制度、社會正義與兩岸和平的理念,她將有機會突破世代隔閡。她的政治故事中蘊含著轉變與自省的力量,若能以此為基礎,國民黨或能重新吸引對政治冷感的中間選民。
更重要的是,台灣社會當前在國際局勢與兩岸緊張中充滿不安。許多民眾渴望穩定與和平。若國民黨能以「理性對話、和平共處」為主軸,結合文化認同與台灣主體性,就能在「親中」與「反中」之外,建立第三種敘事。鄭麗文的立場或許正能成為這種中道和平論述的起點,讓國民黨再次被視為具有國家思維與責任感的政黨。
未來挑戰與重返舞台的希望
鄭麗文上任後的首場考驗將是2026年的地方選舉。這不僅是她路線的試金石,也是國民黨能否走出頹勢的指標。若能在地方層面展現凝聚力與執政能力,黨的社會形象將獲得翻轉。反之,若路線過於狹隘而無法延伸至中間選民,國民黨可能再度陷入分裂。
她面對的另一個挑戰,是如何在理念堅持與策略靈活之間取得平衡。她必須讓「中國人」的身份宣示與「台灣社會的共同未來」建立連結。若能以文化自信與制度自信並行,讓社會理解「身為中國人並不排除身為台灣人」,那麼這條路線將有機會獲得更廣泛的理解與支持。
對鄭麗文而言,政治考驗不僅在於選舉勝敗,更在於能否透過改革喚醒國民黨的信念。她若能堅持初衷、擴大包容、重視政策實踐,國民黨或可從衰退中再度崛起。歷史上,國民黨曾多次在逆境中重生;從抗戰到遷台,從失政到再起,這個政黨的生命力往往在危機時刻被激發。如今的局勢,或許正是另一個轉折點。
結語
鄭麗文以「我是中國人」登上黨主席之位,是一次充滿象徵意義的政治事件。她的出現讓國民黨重新面對自身的核心價值,也讓社會重新討論認同、文化與未來的關係。這不僅是一場個人勝利,更可能是國民黨重新啟動改革的契機。
國民黨若能在鄭麗文的帶領下兼顧信念與現實、融合傳統與現代,就有機會在激烈的政黨競爭中找到新的位置。台灣社會需要的不只是口號與對立,而是能誠實面對歷史、勇於對話未來的政治力量。鄭麗文的語言,也許會繼續引起爭議,但若能化爭議為行動、化信念為政策,她與國民黨都可能在質疑聲中浴火重生。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