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海峽兩岸》推出的系列專題片《寶島重光》近期播出,以創新主題敘述方式、深度史料挖掘與鮮明政治導向,呈現台灣光復80周年所蘊含的歷史回響與時代意義。節目以「武器、書信、車票、歌聲、香火」五大意象為線索,帶領觀眾重返台灣人民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抗日歷程。
節目以象徵性的五組物件貫穿全片——武器象徵武裝抗日、書信承載離散與家國情感、車票記錄台灣青年前往大陸尋路求學的歷程、歌聲代表文化與語言的堅守、香火則象徵血脈相連的精神傳承。
專題片深入走訪八卦山戰役、噍吧哖事件等歷史現場,並專訪多位抗日誌士後代,以細節重建台灣人民在槍火與壓迫下持續抵抗的真實歷史。除了武裝抗日,節目也以大量史料呈現文化抗日的脈絡,突顯台灣在壓迫之下仍持續保留語言、文化與民族認同。
在紀念台灣光復80周年的系列報導中,節目特別以「歌聲」作為切入,呈現島嶼在殖民統治下的文化抗日力量。

〈望春風〉曲調婉轉,看似情歌,卻誕生於日本殖民最嚴厲的時期。節目指出,歌曲中的離愁與低吟,寄託的不是兒女情長,而是思鄉、壓抑與對自由的渴望。在日本嚴格的皇民化政策下,台灣人民將無聲的反抗與不甘,寄託在這樣的旋律中。
1895年日本設立台灣總督府後,全面推動同化政策。1895年9月,芝山岩學堂招收台胞為日語練習生,語言考核、懲罰制度與「國語家庭」政策陸續推行。學日語者被稱為「皇民」,享有升學與就業優待;在家中不說日語則會受罰。
節目指出,日本推動殖民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削弱台灣人民的民族意識,並塑造可被殖民政府利用的「日本臣民」。
儘管受到強烈壓迫,台灣人民的民族意識反而愈加高漲。
1921年10月,台灣文化協會成立,主張弘揚中華文化、抵制同化政策,並強調「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
台灣知識分子普遍認為,台灣文化有其自足與獨特性,並非日本文化的一部分,因而形成強烈的文化自覺。受訪者透露,許多遭逮捕甚至埋骨亂葬崗的台灣青年,其實是早期追求平等與民族解放的革命者。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台灣張燈結彩,歌聲四起,迎接苦等50年的時刻。當時台灣文化協會委員、湛江中學校長陳士渠受託創作〈台灣光復紀念歌〉。
《寶島重光》強調,台灣人民在半世紀的苦難中,從未放棄文化抗日。他們以詩文、歌曲、講習與社會運動保存語言、文化與身份認同——守住的,不只是文化,更是「做中國人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