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改名正義的「威權鏡像」

文化部研議將「中正紀念堂」改名「民主教育園區」,象徵民進黨的「另類權威」。圖/取自台北旅遊網
文化部研議將「中正紀念堂」改名「民主教育園區」,象徵民進黨的「另類權威」。圖/取自台北旅遊網

蔡炫 /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

民進黨政府持續在推動轉型正義相關法案,立委王義川等人日前鎖定中正紀念堂,去年儘管三軍儀隊已經撤出長達44年的交接儀式,綠營依舊認定暗藏對獨裁者的尊崇,要求文化部應研議在落實轉型前,維持關閉堂體大門,以強化象徵式操作。換言之,當「改名稱」、「去銅像」、「撤哨點」成為轉型正義的主軸,凸顯背後既有權力並未動搖,不過只是改朝換代,甚至可能滋養「另類威權」。

民進黨的「另類威權」,在蔡英文政府上任後所推動的轉型正義與政治平反一覽無遺,一方面將涉入吳石案的多名共諜案件視為「政治思想犯」,不僅發放補償金還列名在「人權紀念碑」;現在卻又批評國民黨主席鄭麗文前往祭拜,雙重標準已讓「轉型正義」淪為政治工具,徹底暴露出民進黨去威權化的失敗與虛偽。當國家主體無法真誠面對過去,轉型正義注定淪為政治操作,一種隔穴搔癢的意象工程,而非回應受害者並促進社會和解。

改名正義的虛偽轉型

文化部研議將「中正紀念堂」改名「民主教育園區」,要將歷史記憶保存與民主推廣列為目標,一個威權場所就此轉為國家人權的教育基地,似乎改個名稱就能孵化民主價值?然而,如何從根本上拆解威權符號?只將原有象徵改頭換面?文化部雖提出「民主教育園區」目標,卻未明確提出關閉堂體大門,如何透過教育拆解威權?轉型應以「包容」為主,而非「甩掉」歷史,否則只是改名正義下的虛偽轉型。

從全球處理獨裁體制遺產案例不勝枚舉,顯示所謂正義重置不單只是換個名稱,以美國與英國近年「拆除殖民」雕像運動為例,同時針對記憶敘述進行全面檢討。若要切斷舊有獨裁統治的的象徵連結,必需要反思受害者記憶與公開審視過去,以此重建公共空間與敘事權力才有意義。反觀民進黨政府做法,對於中正紀念堂轉型只停留在「如何掩飾」,而非「如何重構」的層面,也讓背後的「神主牌」揮之不去。

就地轉型的公民教育

中正紀念堂更名反而凸顯制度層面的轉型缺失,為了消除既有威權象徵,不論堂體、銅像、大門、儀隊,為了徹底清除或置換,反而無視社運力量已經「開始轉型」。《廣場上的力量—解嚴後中正紀念堂社會運動影像展》,這是內部近期對外策展活動,從數萬張照片選出跨世代的攝影作品,呈現台灣三十年來的社運足跡。這項展覽凸顯轉型正義並非單純政治口號,而是能讓具體人民共同參與,反而暴露政府體制的象徵轉型徹底落後,取而代之的是就地轉型的公民教育。

在策展中,中正紀念堂的空間已經承載各種民主紀念與社運回顧,包括反核大遊行、台灣同志遊行、原住民族權利抗爭等,早在改造「空間權威」上進行調整,在此進行民主教育更有轉型意味,將其重購成為一個符合當代民主價值的公共場域,而非只是「政治化」的硬體工程。

廢中正紀念堂的虛晃一招

民進黨早在 2021 年就曾多次提出「廢止中正紀念堂管理組織法」,要求轉型為民主教育園區,遲遲未在立法院付委審查,也被國民黨及民眾黨齊聲批評該案是「打假球」。若從制度程序來看,轉型正義不僅在於理念宣示,更該針對法制落實、組織改造、時程清晰以及經費明確。然而,台灣轉型正義在中正紀念堂案顯得「口號喊得響亮」,實際「行政程序拖延」。
中正紀念堂的轉型正義淪為「邊喊邊拖」,在思想箝制與社會控制上引發在野質疑,這與早期威權運作的漫長機制本質相同,只是換成民進黨以轉型正義包裝,永遠在「轉型中」而不能「轉型完」。從這角度反思,提案「廢中正紀念堂」的政治提款,反而成為一種意識形態鬥爭工具,而非重構政治建築的轉型進程,間接印證「另類威權」警示。當轉型正義成為政黨工具,而非全民共識的制度工程,權力體制與流程邏輯仍舊,不過只是凸顯當代政治霸權。

民進黨推動「轉型正義」,針對中正紀念堂以改名、封堂門、去銅像為象徵手段,號稱抹除威權印記,反讓社會陷入權力重塑迷霧。以「民主教育園區」化,只不過以正義之名行除魅之實,將歷史空間淪為意識形態秀場。務實轉型應是歷史揭露與社會修補,而非刻意遮蔽與手段操弄,應是集體記憶的重構,而非黨派敘事的杜撰。當公民教育早在廣場生根,制度轉型還仍停留在口號標語,終究反照成「另類威權」的自戀。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