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科技合作協定」是1979年1月時任中共領導人鄧小平訪美時,雙方簽署的首個官方協定,2023年8月27日到期後延長6個月,至2024年2月27日,但美中雙方至今仍未續約。外界解讀,這是美中進一步脫鉤的表現。
美中科技合作協定2月27日到期前,美中外交部門都表示仍在談判中。
美中科技合作協定去年到期時,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當時曾表示,這次為期六個月的短期延期將使協議繼續有效,同時將尋求授權進行談判,以修改和加強協議條款;但這並不意味著美國將承諾更長期的延期,因為美方清醒認識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科技戰略帶來的挑戰、中國政府在這一領域的行動及其對美國國家安全和智慧財產權構成的威脅。
去年6月,一批美國國會共和黨議員也致信國務卿布林肯指出,中國軍方與民用科技的聯繫,稱該協議被中國用來推進其軍事目標,敦促拜登政府讓該協議失效。
但支持重新修訂美中科技合作協定的人士認為,少了這樣的協定,美國將失去對中國科技進步的瞭解,在與中國的戰略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必須重新修訂該協定,以保護美國的創新。
陸方對美中科技合作協定」未能續簽感到失望,外宣官媒《北京週報》上周發表評論稱,通過中美科技合作,中國獲得了很多技術,促進了中國科技進步及經濟社會的發展, 但美國也獲得了來自中國的大量廉價的科技勞動力,並大量利用了中國的製造能力。
評論稱,美國還利用中美科技合作將其在國內生產的高額成本通過中國而大幅降低,從而大大提升美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因此,美國從中獲益比中國更多。
評論認為,美中科技合作協定仍未續約的原因是,美國將遏制中國的發展從經濟領域蔓延到了科技領域。
科學期刊《自然》(Nature)也刊文稱,終止美中科技合作協定是「危險的愚蠢行為」,兩國在環保、降低核擴散、減少碳排方面的科技合作使雙方都受益。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馬偉向香港中通社表示,上述協定雖然不涉及具體的中美科技合作項目,但這是中美開展各級別、各領域合作的基礎,如果失效,具有「寒蟬效應」,將極大阻撓中美正常科技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