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2025年11月中旬,東亞局勢驟然升溫。中國大陸針對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近期涉台言論與軍事動作,展開一連串強硬反制措施,從外交召見、軍事警告到經濟制約,全面施壓日方。這場突如其來的中日對峙,不僅揭示地緣政治的脆弱,也反映出中國大陸對主權議題的零容忍態度。本文將從日本國內軍國主義復甦、中國大陸的戰略回應、經濟與輿論戰的交鋒,以及未來可能的走向,進行系統性分析。
高市早苗上任後迅速展現強硬立場,公開聲稱若中國大陸對台動武,日本將行使集體自衛權,甚至不排除軍事介入。此番言論不僅突破戰後和平憲法的紅線,更引發大陸強烈反彈。與此同時,日本國內也同步釋出兩項重大軍事訊號:其一是公開展示5.8萬兵力與300架戰機的大規模軍演,演練內容涵蓋登陸作戰與遠程打擊;其二是自衛隊軍銜體系將重回「大佐」「中佐」「少佐」等舊制,象徵軍國主義符號的復活。
這些動作不僅是對大陸的武力示威,更是日本國內右翼勢力長期推動「正常國家化」的具體實踐。從歷史經驗來看,日本每一次對外擴張,往往始於內部軍事體制的重整與輿論鋪陳。如今的高市政府,正試圖重演這一歷史劇本。
然而,高市的言行不僅挑釁意味濃厚,也顯示其對區域穩定的漠視。在台海局勢本已高度敏感的情況下,貿然介入只會加劇衝突風險,甚至可能將日本捲入不必要的軍事災難。其立場雖可理解為鞏固保守派支持,但在外交現實與國際法框架下,無疑是極度不智。
面對日方挑釁,中國大陸迅速展開一系列反制行動。首先是外交層面,14日凌晨,大陸外交部副部長以「奉示召見」的最高規格,約見日本駐華大使金杉憲治,對高市言論提出嚴正交涉。這是大陸歷史上首次對日本採取此等外交手段,顯示最高決策層對此事的高度重視。
其次是軍事層面,中國大陸國防部發言人明確警告,若日方膽敢武力介入台海局勢,必將遭受「痛擊」。這一表態不僅是對日本的震懾,也是在為可能的軍事衝突預作鋪墊。有分析指出,若日方持續挑釁,不排除大陸會在東海或台灣周邊海域進行實彈演訓,甚至部署反艦飛彈與潛艦力量,形成實質封鎖態勢。
除了傳統的外交與軍事手段,中國大陸亦在經濟與輿論層面展開反制。14日晚間,大陸外交部與駐日大使館同步發布旅遊警示,呼籲大陸公民近期避免前往日本。此舉雖非禁令,卻已對日本觀光業造成實質衝擊。
根據日本觀光廳統計,2024年1至9月訪日外國人達3165萬人次,其中大陸遊客高達748萬人次,消費總額達5901億日圓,居各國之首。若大陸遊客大幅減少,將對日本觀光、零售、航空等產業造成連鎖打擊。多家航空公司已宣布,對12月底前涉及日本航線的機票提供免費退改服務,顯示市場對局勢惡化的擔憂。
輿論層面,大陸媒體密集報導日方挑釁行徑,強調「日本正在複製盧溝橋事變的路徑」,警告其勿重蹈覆轍。同時,社群平台上也掀起抵制赴日旅遊與日貨的聲浪,形成強大民意壓力。
近期網路上出現一部以AI生成的影片,將高市早苗及其內閣成員塑造成「海盜艦隊」的領袖,搭配激昂歌詞與視覺特效,迅速吸引大量點閱與留言。影片中出現「燃燒吧高市艦隊」、「世界的中心」、「太陽不沉」等語句,強化民族主義色彩,甚至暗示日本外交與軍事擴張的正當性。
這種敍事手法,雖具娛樂性與創意包裝,卻也可能模糊民主政治與個人崇拜的界線。當政治人物被神化為「不容挑戰的象徵」,理性監督與政策辯論將遭到削弱。更令人憂慮的是,AI技術的濫用可能成為操控輿論與選民判斷的工具,對民主制度構成潛在威脅。
高市的強硬立場背後,無疑有美國的影子。川普政府重返白宮後,對中國大陸採取更為強硬的圍堵政策,積極拉攏日本、韓國、菲律賓等盟友構築「印太圍堵圈」。日本作為美國在東亞的核心盟邦,自然被賦予更多前線角色。
然而,這種「親美遠中」的戰略選擇,是否真正符合日本國家利益,值得深思。在中美博弈日益激烈的當下,日本若選擇過度綁定美國,極可能淪為地緣政治的犧牲品。一旦台海爆發衝突,日本勢必首當其衝,成為戰火波及的前沿。
此外,日本國內對高市的激進立場亦存疑。她上任未滿一月便連番挑釁,給人「政治女強人」形象的同時,也引發「操弄民族主義以轉移內政壓力」的質疑。尤其在經濟復甦乏力、通膨壓力持續的背景下,民眾對政府將資源投入軍備擴張的正當性,勢必產生更多反思。
當前中日關係正處於高度敏感與不確定的交叉點。高市早苗的挑釁言論與軍事動作,無異於在火藥桶上點火,而中國大陸的強勢反制,則是對主權與和平底線的堅決捍衛。雙方若無法及時降溫,誤判風險將大幅上升,甚至可能引發區域性衝突。
歷史早已證明,軍國主義與對抗只會帶來災難。對日本而言,應深刻反省歷史教訓,避免重蹈覆轍;對中國大陸而言,則需在堅守底線的同時,保持戰略定力與外交智慧。
對台灣而言,面對日方高調介入台海議題與中國大陸強勢回應,應避免被捲入他國博弈之中。台灣政府應強化危機溝通機制,審慎處理與日方的安全合作,避免被外部勢力利用為地緣對抗的籌碼。同時,應積極推動區域和平倡議,強化與鄰近國家的對話平台,爭取國際社會理解台灣立場,並維持自身的戰略彈性與外交空間。
唯有和平與理性,方能為東亞帶來真正的安全與繁榮,也才能讓台灣在風險升高的區域格局中穩健前行。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