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 叡揚資訊顧問
在這個所有事物都能被上傳的年代,世界彷彿成了一座巨大的攝影棚。從家庭日常到社會議題,從職涯選擇到私人情感,愈來愈多生活片段被轉化為內容,被計算、被推播、被變現。聚餐時「相機吃先」,這句戲謔本是網路潮語,如今卻成了一種象徵,一種每個人都可能是網紅的世界。
數位創作者經濟蓬勃生長,吸引無數人投入,但在華麗的光影背後是難以忽視的代價。最清晰的警訊是來自那些自幼被推上鏡頭的孩子,小孩網紅揭露了父母將孩子生活變成商業素材時所造成的心理撕裂。成長經驗不是尋常家庭中的親密陪伴,而是一種日復一日的表演、重拍、販售。當童年被當成內容庫,所失去的不只是一段無憂歲月,更是親子關係的根基。而且政府並未保障這些孩子的收益與權益,甚至可能讓他們成年後一無所有。
創作者經濟的另一個側面,是內容製造者不再侷限於傳統媒體。很多記者成為「創作者記者」,同時在社群、自媒體或電子報上發表作品。這看似讓新聞自由度增加、讓個人擁有更多自主空間,但背後反映出新聞業的結構性衰弱。自媒體中的「可見度邏輯」迫使記者既是記錄者,也是品牌經營者。這種角色混合,看似解放,實則可能讓報導方向不得不隨社群演算法而轉彎,讓職業操守被逼進角落。
同一時間,大眾的隱私成了稀缺資源。創作者經濟所依賴的是精準追蹤、演算法推算與情緒化的曝光。當許多個體把人生逐步包裝成影片或貼文,私人生活不再純粹,而成為能夠交換的「素材」。這個世界以注意力為貨幣,讓每個人都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平台的無薪勞工。一旦演算法要求更多貼近生活、更多脆弱呈現,分享就變成工作,沉默反而成了奢侈。
這樣的文化並非從職涯開始,而是從家庭蔓延。當父母一開始為紀錄生活而拍攝孩子,逐漸轉為以流量為考量,拍攝與不拍攝的界線便愈來愈模糊。心理學家曾提醒,自我意識尚未成形的孩子,無法理解公開曝光的後果。等到他們長大,才發現自己的尷尬時刻、情緒表現、醫療狀況甚至青春期轉變,全都成了網路永久留存的素材。一位受訪的前創作者兒童提到,她甚至不願再使用自己的法律姓名,只因名字背後牽連著網路無法抹除的痕跡。
這些故事揭露了核心問題,也就是人類在社群化世界中愈來愈無法分辨「生活」與「內容」的邊界。創作者可以靠分享維生,記者可以靠自媒體獲得自由,企業可以透過影響力行銷獲利,平台則以巨量資料賺取廣告收入。但孩子能選擇不被拍嗎?普通使用者能停止被追蹤嗎?創作者能拒絕演算法對曝光的飢渴嗎?當世界以「可視性」為指標時,那些選擇保持安靜或保持匿名的人,反而成了最脆弱的一群。
這不是要否定創作的價值,歷史上每一波科技變革都讓新職業誕生,也讓個體得以用更自由的方式表達。但自由必須伴隨規範,創意也須有倫理做底。若所有參與者都被吸入「永遠在表演」的生活,創作便不再是表達,而是消耗。
「擁有隱私,才有真正的自我」。在演算法驅動的世界中,這句話更像是一種提醒。真正需要被珍惜的,不只是創作者的可見度,而是每個人選擇不被看見的權利。
面對新興的數位秩序,社會需要新的保護機制,包括保障兒童的收益與隱私、提升內容經濟的透明度、要求平台負起資料治理責任,以及建立讓創作者不必以過度曝光換取機會的環境。更重要的是家庭與教育必須重新教孩子理解什麼是內在生活、什麼是公共空間、什麼是值得留下而什麼必須保留在心底。
在這個鏡頭無所不在的時代,也許最珍貴的能力,是在人群喧囂中守護安靜,在光影誘惑中保持真實。當下一次拍攝按鍵在指尖彈跳時,也許值得問問自己一句話「這可以分享嗎?這是我想分享,還是被迫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