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周三(19日)宣布,已完成航空自衛隊保有的地對空飛彈「愛國者」(パトリオットミサイル)首次向美國的出口,此為2023年修訂《防衛裝備移轉三原則》後,首度允許完成品武器的輸出案例。
綜合共同社與《日本經濟新聞》報導,美國因支援烏克蘭戰爭導致飛彈庫存短缺,向日本提出請求,日本防衛省強調該批飛彈將僅供美國軍隊使用,包括印太地區部署部隊,不會轉移至第三國。具體出口數量未公開,預計本月內完成交貨。
報導指出,日本政府於2023年修訂《防衛裝備移轉三原則》及運作指引,原本僅允許向特許擁有國(如美國)出口零件,現已擴大至完成品武器。這次出口的「愛國者」飛彈由三菱重工依美國授權在日本生產,用以補充美軍因烏克蘭衝突耗損的庫存。日本防衛省強調,此舉有助維持日美同盟的嚮飛彈防禦能力,並確保印太地區穩定。
高市早苗內閣正積極推動擴大武器輸出,計畫廢除目前限於救援、運輸、警戒、監視及掃雷等五類用途的出口限制,同時檢討《三原則》中將輸出目的限於「和平貢獻及國際合作」、對象限於「同盟國等」的規定,擬擴大目的及適用國家範圍,以強化日本防衛產業及區域安全合作。分析人士指出,此舉反映日本從戰後和平主義逐步轉向「主動防衛」姿態,預計將帶動更多跨國軍售合約。
美國媒體對此事件多持正面評價,視為日美軍事合作的里程碑。《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指出,日本鬆綁出口規範不僅補充美軍庫存,更彰顯東京在印太戰略中的「領導角色」,有助對抗中國威脅,並間接支援烏克蘭而不直接捲入衝突。美國國防部聲明歡迎此此交易,稱「這將貢獻美國關鍵防空及飛彈防禦備品的儲備」,並強調有助維持美軍與自衛隊的聯合嚇阻力。
日本國內媒體則呈現分歧。《朝日新聞》讚揚此為「日美同盟深化象徵」,但警告需嚴守「不轉移第三國」原則,以避免捲入國際紛爭;報導並提及,修訂後日本可出口約80種授權生產品至8國,包括英國、法國等盟邦,有利防衛產業復興。
《產經新聞》更樂觀評論,此次合約將刺激國內就業與技術輸出,呼應高市內閣的「積極防衛」政策。然而,《每日新聞》社論質疑武器輸出擴大是否動搖「專守防衛」憲法精神,擔憂可能招致俄羅斯等國報復,並呼籲國會嚴格監督,以平衡安全與和平理念。
整體而言,此事件凸顯日本在全球地緣緊張下,逐步融入西方軍事供應鏈,預計將進一步提升日美在印太的聯合作戰能力,但也引發國內對「武器出口國」轉型的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