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未來戰爭:四足機器人軍演搶先看

譚傳毅/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

解放軍近日在模擬登陸台灣的實彈軍演中,首次大量投入解放軍研發的四足機器人「機器狼」,試圖以無人化設備來代替以士兵為先鋒的傳統搶灘作戰。

一些軍事專家評論指出,機器人的主要部件都暴露在外,使其生存能力降低,暴露出無人裝備生存能力不足的問題。我們無法評論這些專家的軍事素養,只能說他們還沒搞懂機器人存在的目的。

解放軍為什麼要發展機器人呢?答案很簡單:避免人員傷亡。試想下,1隻機器狼單價大約1500到3500美元,犧牲1名解放軍士兵得支付的一次性撫恤金(約150萬人民幣)、褒揚金(約100萬人民幣),還不包括定期撫恤金以及社會心理影響,加起來約250萬人民幣(約35萬美元),等於用100隻機器狼換1條生命,哪個劃划得來?

解放軍當然珍惜官兵的生命,既然技術方面沒問題,能夠以機器取代人工降本提效,何樂而不為?損失幾個機器人又不需要支付撫恤金,有啥關係?工廠再造就有,而且幾乎可以無限量製造,機器人戰爭最大的看點之一,就是以數量嚇死你。

機器狼與機器狗的單價

根據大陸媒體報導,機器狼與機器狗的(量產)價格如下:機器狼量產單價為1500到3500美元,機器狗約3000美元。機器狼主要製造廠商為四川綿陽中國兵器裝備集團58所(年產能約2萬台),機器狗是民間企業製造,主要以杭州(例如宇樹科技)、北京、深圳等科技創新產業為主。

軍民融合模式通常以具有軍工背景的國家隊(如中國兵器裝備集團下屬單位),負責總體設計和系統整合,並提出軍用需求。民企則作為核心零部件(例如高性能電機、感測器)或智能演算法(如自主導航、集群協同)的供應商深度參與。

最重要的來了。在戰時,民企有能力參與軍工製造,大型金屬加工廠都可以製造無人機,汽車廠也可製造組裝戰鬥機,只要解決模具與材料問題即可。

機器狼能以極低的成本生產,關鍵在軍工部門選擇了電力驅動技術、而非液壓技術,電驅結構更簡單、噪音更低、能量利用效率更高、且故障率低,同時,中國完整的軍民產業鏈和規模化生產,更能分攤成本。

機器狼與機器狗的區別

在戰鬥機器人達到百分百自主智慧化之前,還是必須以「人」作為過度與中介,也就是探討機器狼和機器狗與「人」的關係。簡單講,機器狗的功能相對簡單,而機器狼則是一個具備協同作戰能力的戰士。

在功能上,機器狗作為單兵的輔助工具,側重偵察、巡邏,負載能力較低,戰鬥負載約80公斤左右,其自主性與智慧化程度較低。偵察型機器狗可自動規劃路線,戰鬥型多需手動遙控,多為單獨行動、或簡單協同作戰。

機器狼則可作為戰場主力,執行偵察、打擊、後勤等綜合作戰任務;其負載能力可達120公斤左右,具備群體智慧,可自主規劃路線、共用資訊、協同作戰,像狼群一樣集群作戰,各司其職(偵察、打擊、保障),並強調模組化、通用性和協同互聯。

先有「狗」後有「狼」,表示解放軍地面無人作戰理念的演進,也就是從輔助單兵進而建構「有人─無人」協同的智慧化作戰體系。單兵的角色從一線的衝鋒者,轉變為在後方指揮控制狼群的決策者,能大幅減少人員傷亡,提升作戰效率。

機器狼與狗之續航力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機器狼採用電動動力系統,與美國波士頓動力機器狗早期採用內燃機比較起來(後續也改為電力驅動),噪音小、成本低、結構簡單。尤為重要的是,機器狼與狗零部件廣泛採用民用和成熟產業鏈,不但可以控制成本、更可大規模量產。

機器狼和機器狗在動力續航上差異顯著,主要是它們不同的應用場景。可能是機器狗的任務較為單一,因此耗電也較低、續航時間較長;機器狗續航時間可達3到5個小時,而機器狼只有3小時;機器狗的續航里程約12.5到20公里,而機器狼為10公里。

機器狼與機器狗均能以30秒極速換電池,集群作戰時,則由無人電源車接力補給,實現長時間持續任務。四足機器人能夠長時間續航執行任務,關鍵不是其單機性能,而在於集群作戰體系能力。當一隻機器狼電量不足時,可以自主返回電源車快速更換電池、或由後勤保障單元進行補給彈藥,其他機器狼則繼續執行任務。

由此可以看出,當機器狼與機器狗出動時,陪伴在旁的必然還有電源車、後勤補給車、運輸機器狗等。假設在登陸作戰時,第1舟波機器狼與機器狗全數陣亡,立馬登陸第2、第3、第N個舟波,直到打穿敵軍防線為止,然後向城鄉部蔓延。

進入巷戰階段,機器狼依舊集群作戰,逐條街、逐條巷、逐棟樓推進,機器狗則在前偵察、並在後掃蕩清剿殘餘敵兵。例如機器狼「人臉識別系統」發現某個敵軍士兵逃入某棟公寓,機器狼在正面強攻,無人機則背負機器狗機降公寓樓屋頂,從上向下打。若該兵投降,機器狼在得到後方「人」的同意,直接下令機器狗停止攻擊。

這大概就是未來解放軍兩棲登陸作戰的現實,在面對密密麻麻四足機器人時,我們完全無法猜測國軍能夠抵抗多久。

機器狼與機器狗之載台

解放軍在進行兩棲登陸作戰時,機器狼與機器狗這類四足機器人,其部署和發射方式越來越多樣化。主要搭載機器狼與機器狗的載台包括水面、地面、空中。

水面載具當然有各類兩棲艦艇(包括新款的兩棲駁船),兩棲突擊車(例如05式)、兩棲步兵戰車、專用運輸車、指揮控制車裝載(都是無人),開始搶灘登陸、地面協同推進,以「人─車─狼(狗)」協同作為移動基地和指揮中心,提供防護與續航支援。

在這個階段,守軍火力最強,極容易造成登陸兵員傷損。因此在登陸之前,必須以強大的火力覆蓋清除岸邊以及後方陣地與火力點,我們所能想到的武器包括遠端火箭彈系統、各類無人機、飛彈、艦炮,通通都會上,為登陸部隊製造條件。這也是守軍受創最重的階段。

一旦解放軍登陸部隊突穿國軍防線,無人機攜帶機器狗,快速投送至各個目標樓頂、後方等關鍵部位,接下來就是城市巷戰與複雜地形作戰,完全就是小規模與高機動性的步兵班組行動。

總之,機器狼並非獨立作戰,而是嵌入到一個完整的「有人─無人協同」體系之中。地面無人車輛不僅是運輸工具,更是指揮中樞和補給站,能與無人機等其它平台聯動,形成立體作戰網路。

結論

還是那句老話,想要理解解放軍新武器發展,必須從體系作戰觀點來看。從機器狗到機器狼再到各種無人平台,其目的只有一個:降低兵員損耗。

現在出現了一個bug:從海上到灘岸可能是解放軍兵員損耗最大的地方。是不是未來可能連各類兩棲艦艇(包括新款的兩棲駁船),兩棲突擊車(例如05式)、兩棲步兵戰車、專用運輸車、指揮控制車裝載,都是無人的?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