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30次締約方大會(UNFCCC COP30)於巴西貝倫(Belém)舉行。配合大會11月18日「海洋日」主題,海洋委員會首次參與氣候峰會,當日在綠區舉辦「海洋與氣候」周邊會議,由海委會海洋保育署長陸曉筠擔任專題講者,發表台灣在藍碳生態領域的最新發展與治理策略,並與國際組織及青年代表跨世代對話。
海委會今(21)日表示,此場論壇內容扣合各國關注的氣候變遷與藍碳前瞻性治理議題,吸引眾多與會者熱烈參與,現場座無虛席,充分展現我國積極回應全球氣候變遷挑戰的具體貢獻。
海保署長陸曉筠以「重塑藍碳的未來:復育、創新與區域夥伴關係」為題演講,深入闡述我國推動海洋藍碳治理的完整行動策略,強調「科學為本」與「制度創新」兩大方向。
陸曉筠指出,面對棲地流失與全球減碳壓力,海保署已完成關鍵藍碳生態系統(紅樹林、海草床、鹽沼)的科學評估與優先復育順序設定,公布藍碳生態系復育行動計畫及海草復育指引,未來將持續推動藍碳數據正式納入國家自定貢獻(NDC)與國家溫室氣體盤查清冊,讓海洋碳匯成為台灣邁向淨零的重要支柱。
至於資金與技術標準化的挑戰,陸曉筠提出,透過「公私協力」,對於藍碳方法學、示範場域,到企業ESG資源的整合,皆需要跨界協作。她也分享在地社區與學校投入藍碳生態系守護的動人實例,展現「由下而上」的永續能量。
陸曉筠說,藍碳議題在大會中受到國際高度關注,各國正尋求政策與地方實踐的具體連結,而台灣正沿著這個方向持續前進,並與國際社會共同攜手面對氣候挑戰。
海委會主委管碧玲表示,儘管這次會議在種種場地限制和場外倡議人士激烈抗議聲浪,以及當地突發狀況的嚴峻考驗,同仁仍展現出極佳的應變能力與國際風範,達成亮眼的交流成果。她期勉團隊持續秉持「以海洋為本」的精神參與國際事務,讓台灣在2050淨零轉型的全球隊伍中,成為不可或缺的加值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