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相高市早苗日前拋出「台灣有事論」,引爆中日外交衝突。對此,日本國際關係學者示警,高市的表態不僅與美方的態度立場不一致,更可能讓日本成為東亞「主動擴大緊張」的一方,使日方從維持現狀的角色,變成台海危機的製造者。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藤原歸一在《朝日新聞》專欄撰文指出,高市的涉台言論強調軍事嚇阻力量,卻太過簡化現實情況,「在中國、台灣、美國都未尋求改變現狀之際,日本卻自行擴大『存立危機』定義,等於把自己推向區域局勢的最前線」。
藤原指出,當時高市言論一出,大陸官方反應即刻升高,國台辦痛批「惡劣發言」、大陸駐大阪總領事在社群平台放話「除了砍頭別無他法」,14日大陸外交部還警告自家公民避免赴日,海上更出現船艦在釣魚台周邊活動。
對於種種場面,藤原稱,使人不免聯想到1996年台海危機:當時中國試射飛彈、美國雙航母進入台海,日本則被迫進入高壓抉擇。他回憶,當時他在華府被美國專家詢問:「若中美衝突,日本將如何行動?」他認為日方選擇艱難,但美方的答案是:日本沒有選擇,只能跟著美國走。
藤原稱,「美國主導、日本在後跟隨」塑造了日美防衛合作框架,但高市言論卻跳脫目前的現狀,「明示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可能」,削弱過去日美刻意維持的戰略模糊,但美方並未跟進此事,川普及美國務院刻意保持低調,且先前在釜山舉行的美中峰會中,台灣甚至不是議題。
「日本在往前衝,美國卻未必跟著走。」藤原認為,這是高市言論最危險的地方,日本可能因此被外界認為,是在單方面改變過往與中國維持的現狀。他提醒,日本的同盟對象是美國,而不是台灣,《安保法》中「存立危機事態」的設定,也是為回應美國提出協助需求時,日本得以在何種條件下提供支援,因此美方沒有要求,日本就不該自行重新定義存立危機事態,高市的反向操作導致日本外交的彈性與危機管理空間被壓縮。
藤原表示,高市的視角忽視了外交、忽視了危機管理,也無視各方都未尋求改變現狀的事實,若日本目標是維持東亞穩定,就必須依靠軍事嚇阻與外交互信雙軌並行;然而在高市身上,他看不到這樣的平衡能力,「日本如今有成為危機製造者的可能」。
他對高市路線深感憂慮,並警告若外交戰略全然被軍事語言取代,日本將失去在東亞維持穩定的角色,甚至成為新的動盪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