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慶生/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眾議院突然表述日本「存立危機事態」,將日本前首相安倍「台灣有事,日本有事」的言論正式形成政策,引起中國大陸強烈不滿。之後一連串強力施壓要求日本收回該言論。這是中國最高當局的意志,未達目的將不會終止,而日本也已多次強調不會收回。
這就形成中、日雙方的意志衝突,如何解決?將影響深遠。如果中國真能迫使日本收回該言論,即意味中國的國際影響力達到一個新高度。因為「權力」的定義,就是我能讓你做你不願意做的事。中國能讓日本屈服,就表示「國家權力」比日本大。想想看這對亞太安全形勢的影響有多巨大。
因此,如果認為中國「小題大作」,就把這局看小了。這是個「借題發揮」的戰略性作為。就如同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日本藉口台灣原住民殺害琉球船難民眾,出兵台灣,迫使清國政府不否認琉球是日本屬地。現在中日緊張形勢如果持續升高,就不排除引發第三次中日戰爭。因為「戰爭」的定義,就是以武力屈服對方意志。既然雙方僵持不下,那麼就以戰爭解決彼此的意志衝突。
事實上,中、日第一次的甲午戰爭,中國大敗,被迫將台灣割讓給日本,白花花的銀錠源源不絕地送入日本國庫。第二次的對日抗戰,中國只是沒輸,並未打贏,「戰勝國」地位是搭美國原子彈的便車,然而日本除歸還台灣外也沒有付出任何賠償。日本人心理不服,中國人覺得遺憾。光憑這糾結的民族情緒,就足以推動第三次中日戰爭爆發。
中國當局的意志
為什麼判斷要求高市收回該言論是出於中國最高當局的意志?我們看事件突然升高的過程。高市言論次日,雖然中國駐大阪總領事薛劍發表「斬首」的暗示性言論,中國外交部卻只表示對高市言論堅決反對。危機升高是11日,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木原稔表示,東京已向北京申明在台海問題上「立場未變」之後。
這對中國來說是唬弄。安倍講「台灣有事,日本有事」時已卸任首相,因此只算他個人言論,但高市卻是現任首相,講出來即代表日本政府政策。這樣唬弄讓中國判斷高市政府是在「暗度陳倉」。媒體報導高市正在探討修改「非核三原則」,將取消「不運進」原則,容許美國核武器必要時進駐日本,以加大對中國的核威懾。這些動作連在一起顯示日本右翼政客另有圖謀,中國將之解讀為「軍國主義復活」。
13日,中國外交部升高批判等級,要求日方立即收回惡劣言論,否則一切後果由日方承擔。當天深夜(即14日凌晨),中國外交部罕見地發布新聞:副部長孫衛東「奉示」召見日本駐中國大使金杉憲治提出嚴重抗議。14日,日本不甘示弱,外務省次官船越健裕也召見中國駐日大使吳江浩,就薛劍的發言提出嚴正抗議,要求中方適當處理。
中國的回應是立即啟動制裁。14日晚間,中國外交部即發布通告,呼籲中國公民暫時避免前往日本。15日,星期六例假日,中國3大國營航空公司宣布赴日機票可以免費退、改票。16日,星期天,中國教育部提醒中國公民謹慎規劃赴日留學安排,中國海警也編隊赴釣魚島附近巡航。稍晚,大陸文化和旅遊部,再度提醒中國遊客近期避免前往日本。
看出來了沒?能夠「指示」外交部召見日本大使,無論時間多晚,只有最高當局的憤怒。假日能緊急動員各公、私部門擬定對策方案,背後的推力也非同小可。中國的操作模式是效法美國川普總統的「極限施壓」,只要對方反制,就立即升高事態。這應是習近平與川普交手經驗體會到「極限施壓」的威力,現在也以這招來應對日本。
因此,日本如果還有動作,例如將薛劍驅逐出境,或真的修改「非核三原則」,中國的反制將再大幅升高,屆時解放軍在日本附近海域實施軍演將不意外。一旦如此,擦槍走火的衝突就可能發生。
為什麼?因為解放軍高科技戰力已經形成。而球隊練好想比賽,部隊練好後想打仗,都是人性。尤其是年輕軍官。日本自己就是如此。1858年明治維新,開始建設現代化日軍。1874年發動「牡丹社事件」,1894年發動甲午戰爭,1904年發動日俄戰爭。之後野心更大佔領中國東北。現在中國剛紀念完抗戰勝利80周年,對日本敵意正濃,高市就出言挑釁。解放軍打台灣或許會手軟,打日本可是報「九世之仇」,完全沒有心理負擔。因此針對日本的軍演,解放軍動作將咄咄逼人。
習近平會震怒,當然有原因。高市雖以強硬著稱,擔任首相卻表現出想改善中日關係的態度。高市曾多次參拜靖國神社,但當選自民黨總裁後,卻以擔心對「外交關係造成影響」為由,不參加今年秋季的例行大祭。這才讓高市上任時沒有發賀電的習近平,同意在APEC釜山峰會期間雙方會晤,之後還解禁日本水產。11月7日,日本農林水產大臣鈴木憲和表示,因中國禁運而中斷出口的水產品已重新開始出貨。中國表達善意,高市卻在同一天發表「存立危機事態」言論。這感覺很糟,像是在唬弄中國。習的憤怒合理。
高市首相會突然冒出「存立危機事態」言論,外界頗感意外。表面上看,是高市執政經驗不夠,不小心把心裡的想法講出來,讓原本戰略模糊的「台灣有事,日本有事」變成清晰的政策。然而考量高市還有意修改「非核三原則」,她的發言不排除是「試水溫」。如果中國反應溫和,那就頭過身也過。高市是「失言」還是「失策」?恐怕要未來歷史學家深入研究後才能給出答案。
雖然高市已表示,作為教訓,今後將避免在答詢時「針對特定案例明言」,但國家政策不是兒戲。現在日本不能收回此論,因為已變成戰略清晰,收回就等於否定「台灣有事,日本有事」。那不僅牽動日本與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戰略布局,在中國威脅下收回,等於承認中國的「國家權力」在日本之上。日本不能接受。因此中、日都不會讓步。現在形勢緊繃,如果僵持還好,就怕出現意外讓危機失控。第三次「中日戰爭」爆發的風險比各方預料的要高。
美國的態度曖昧
雖然有觀點認為,美國與日本簽訂《美日安保協議》,中國打日本就等於打美國,美國會出面制止。但這觀點太理想化,不理解國際戰略環境的現實。所有的盟約或協議,都取決於當時的國際戰略環境,一旦環境改變,協議或盟約就等同廢紙,撕毀只是一個通知,有時甚至連通知都沒有。歷史上的先例太多,以現任的美國川普總統來說,他撕毀或退出的協議,還不夠多嗎?
大國競爭的最佳策略,從來就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美國自己能取代歐洲列強成為世界強權,就是得利於歐洲內戰。是的,兩次世界大戰就是歐洲內戰,結果就是把原本不可一世的歐洲列強,通通變成中等強國,必須抱團在一起成立歐盟,才勉強算是大國。美國則成為超越歐洲的強權,蘇聯瓦解後進一步成為唯一超強。現在中國崛起,美國會和中國打得兩敗俱傷,讓歐盟、俄羅斯、甚至日本漁翁得利嗎?如何避免和中國直接開戰,才是美國遏制中國戰略的第一要務。
之前台灣有「疑美論」認為,美國試圖把台灣「烏克蘭化」,例如支持台灣成立類似烏克蘭「亞速營」的民間武裝組織,在文化上像烏克蘭「去俄國化」一樣「去中國化」,挑釁中國,引誘中國打台灣。如此就可以讓中國和俄羅斯一樣,陷入戰爭泥沼而衰弱,再也無力挑戰美國。
如果這推論合理,那麼中國打日本,美國將不會跳出來阻止。既然都是要引誘中國陷入戰爭泥沼,那中國打台灣和打日本,有不同嗎?哦,不同,打日本更好。因為日本自衛隊實力比中華民國國軍強,更能消耗解放軍戰力。而且削弱中國這挑戰者的同時,還可以削弱日本這潛在競爭者。等中、日兩國打得精疲力竭,美國再出來收拾殘局。大國競爭真沒有比這更完美的劇本。我們看事件爆發後,無論白宮、國務院,或美國媒體,似乎都置身事外,罕見支持高市或者日本的言論,可見美國的態度有多麼耐人尋味。
大國競爭的態勢很微妙。中、日都知道只要陷入戰火就不利。日本支持美國,是希望美國和中國打,而不是自己下場打。中國則想「不戰而屈人之兵」,透過威懾讓美、日承認中國的大國地位。但如果真必須打一場仗才能確認,中國應也不吝出手。問題是打誰?中國與俄羅斯現在是「背靠背」,印度、越南打過了,菲律賓太弱打贏也沒意思,南韓有北韓看著,打台灣是內戰;算來算去,還真是打日本最適合。
在「國際無政府」狀態下,戰爭是最後也最權威的裁判。什麼「台灣地位未定」、「琉球主權歸屬」,扯再多都沒用,誰打贏就聽誰的。超強美國維持世界和平的日子已經過去了。美軍最先進的福特號航母,居然到加勒比海打委內瑞拉的毒梟?這個大砲打小鳥的荒謬場景正述說美國的墮落。雖然餓死的駱駝比馬大,但期望美軍出手維持國際正義與和平,已是幻想。中、美、日的衝突與紛爭,都是圍繞著台灣議題。但也正因如此,或許台灣在風暴核心的地位,反而有機會享有颱風眼的無風無雨。只要執政者有足夠智慧,應對得宜。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