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雨詩/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哈佛大學前校長、前美國財政部長勞倫斯•桑默斯(Lawrence Summers)被揭露曾對倫敦政經學院(LSE)終身副教授金刻羽(Keyu Jin)長期而主動的追求。美國國內的討論,很自然地聚焦在權力不對等與學術倫理問題上;然而在部分華語輿論中,事件發展出完全不同的敘事方向,焦點不再是制度、權力與文化,而被引導至金刻羽的性別、外貌與背景。
有些評論以政治敏感性為前提,迅速推導出金刻羽可能具有某種意圖的假設;某些反共宗教性媒體甚至以「美人計」「滲透」等語彙處理,不僅在邏輯上跳躍,也在事實上缺乏支撐。這些敘述讓事件偏離了原本的實質問題,而走向建構性的猜測。
然而截至目前所有可見資料,都指向單向互動的脈絡:是桑默斯主動,是他試圖建立私人接觸,而金刻羽沒有回應,也沒有證據顯示兩人之間存在任何互惠或利益交換。這些基本事實,應該作為討論的出發點。
一、政治敏感性與性別刻板的結合,使推論變得輕率
中文社群之所以容易以「陰謀」「目的」等框架解讀事件,很大程度與兩個因素相關:其一是對中國官方背景的普遍警覺,其二則是根深柢固的性別刻板。當這兩者交疊在一起時,部分評論者便更願意以「可能性」取代「證據」。
在國際安全研究的長期觀察中,「女性」常被置於兩種極端角色:一種是需要被保護的受害者,另一種則是充滿操弄能力的誘惑者。這兩種角色其實都反映了男性視角下的文化投射,而不是女性本人的社會行為。
金刻羽的真實身分,遠比這些角色複雜。她是倫敦政經學院的終身副教授,也在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等機構具備專業服務經驗,是研究中美金融互動與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新生代學者。她的職涯輪廓建立在研究、出版與專業貢獻上,即便其中包含敏感議題,也不構成將她視為政治工具的證據。
然而在部分輿論中,她的專業往往被忽略,反而先被放入性別與政治雙重想像之中。這種推論方式,不僅降低事件的討論品質,也強化了公共討論中長期存在的性別偏誤。
二、應被檢視的是權力,而不是女性的外貌
從現有資訊來看,事件真正涉及的是權力不對等。桑默斯是一位在全球史上具備重要地位的經濟學者,既曾擔任美國財政部長,也曾擔任哈佛校長。他所掌握的象徵權力、學術資源與人脈網絡,都遠超過一位年輕學者所能抵抗。
在美國學界的討論中,重點正是如何看待權勢者的邊界感,以及如何建立更周延的制度來保障學術環境不受個人權力干擾。但在部分華語討論中,焦點卻被轉向女性本身,包括她穿什麼、長相如何、是否「吸引人」等,甚至有人進一步推論她是否「刻意」或「有目的」。
這些論述的偏移,讓本來具有制度意義的討論被消解,並加重女性在公共視野面前承受的額外負擔。
當然,跨國政治環境複雜、利益關係多層,保持警覺並非問題。然而在沒有證據的前提下,將政治推論直接投射到女性身上,結果往往偏離事實,也傷害當事人的聲譽。
三、進步價值必須建立在一致標準上
反對威權、維護自由與捍衛民主,是許多社群共同的目標。然而在追求這些價值時,標準是否一致,是檢驗成熟度的重要指標。當一個社會因政治立場而願意接受更低證據標準,甚至容許性別刻板介入推論,那麼這種信念本身就會出現內部矛盾。
若我們相信民主價值,就不應該為了立場而選擇性忽略證據;若我們相信人權理念,就不應該因為背景而降低對女性的尊重;若我們相信公正原則,就不應該以想像取代事實。
在這個意義上,保持一套一致的判準比任何立場都重要。無論當事人來自何國,無論她的父親是誰,無論她的研究涉及哪一個政治敏感議題,一切討論都應以事實作為基礎。
政治焦慮不應成為偏見的放大器
金刻羽事件本應促使我們思考學術倫理、跨文化職場中的權力差異,以及女性在全球知識體系中的位置,但部分討論卻使事件滑向另一條路線:以政治焦慮為起點,用性別刻板填補推論不足的空缺。
這樣的討論不僅使我們偏離事件的本質,也模糊了公共討論應有的原則。成熟的公共論述必須建立在證據、脈絡與尊重之上,而不是想像、推測與刻板印象。
政治可以使我們保持敏銳,但不應使我們失去冷靜。警覺可以促進思考,但不能取代證據。反對威權,不意味可以放棄事實。反對滲透,也不能以性別偏見作為補位。而女性的尊嚴,更不應成為政治焦慮之下最容易被犧牲的部分。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