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正加速強化西南群島防衛措施,將在宮古島、石垣島、與那國島等距台灣最近僅110公里的離島,建置可供居民避難兩週的地下掩體。此舉被視為在「台灣有事」風險升高下,日本首次系統性打造戰時民眾庇護網絡,也顯示東京正把西南諸島視為潛在衝突前沿。

據《日經亞洲》與日本防衛省資訊,日本防衛大臣小泉進次郎 22 日前往宮古島、石垣島視察,與地方首長討論防衛建設與離島居民保護計畫。多項工程已進入規劃期,部分更與既有公共設施改建案結合,以加速落實。

宮古、與那國採雙軌推動 500人與 200人規模掩體同步規劃
在宮古島市,地方政府計畫在未來改建的市立體育中心地下,打造可容納約 500人的避難設施。平時將作為地下停車場使用,戰時則轉化為防空與庇護空間。市府預估建設將於2027年度後完工。
與台灣最近、僅約110公里距離的與那國町,預計在町公所地下建置可容納約 200人的掩體,目標同樣在 2027 年度末前啟用。
防衛省並透露,石垣市、竹富町、多良間村等地亦在規劃類似設施;整體屬日本政府所稱「特定臨時避難設施」,主要針對敵方可能的登陸或飛彈攻擊情境,提供至少兩週的生存空間。
撤離不一定來得及:天候、運力、人力成三大風險
日本離島防衛原則向來以「事前撤離」為主,若研判武力攻擊迫近,居民將以民間航班與船舶,分批轉送至九州或本州,但實際操作存在多項挑戰。
上週宮古島市等單位在宮古機場進行撤離演練,但演練本身突顯出一些問題。如天候不佳時可能無法起降、船班易受風浪影響、地方政府人力不足,對高齡者與失能者更難迅速撤離。
宮古島市長嘉數登在與小泉會談中直言,單靠市府難以負擔全面協助弱勢居民撤離的責任,中央需投入更多支援。這些風險也讓政府更加重視「來不及撤離」的可能性,使地下隱蔽式避難設施成為必要補強。
台海緊張升高背景下 日本以硬、軟建設雙管齊下
日相高市早苗本月稍早在國會明確表示,「若中國以武力對台,可能構成需要自衛隊出動的情勢」。此番言論引來北京強烈反彈,但也反映東京對台海局勢的安全評估已急遽升級。

軍事部署上,日本同步推動距外打擊能力(standoff missile)建設,包括可攻擊敵方發射源的反擊飛彈,以強化「反侵略」能力;民防面則透過大規模庇護網絡增加社會韌性,形成互補。
日本政府 2022 年《國家安全保障戰略》(NSS)已將「確保南西諸島與全國避難設施」列重點政策,意味相關計畫並非短期權宜之計,而是中長期國防體系的一部分。
日本全國避難網絡不足 不及南韓規模一成
雖然日本各都道府縣已指定超過5.8萬處臨時避難場所,可容量人口的140%,但其中真正具備防空能力、位於地下的設施僅約4000處,實際容納人僅占全國人口不到5%。多數避難點為學校或社區中心,防爆能力有限。
相較之下,長期面臨北韓威脅的南韓則有超過1.7萬座地下避難設施,依官方標準每人配置0.825平方公尺計算,可容納全國人口三倍以上。首爾市內約有 3000處地下避難空間,地鐵站更貼有醒目紅色標誌,並備有飲水、照明與收音機等物資,能支撐一定時間。
日本政府官員私下指出,日本在冷戰後長期缺乏民防建設,不但不及南韓或瑞典,甚至在與台海危機距離如此接近的情況下,仍須從基礎工程開始補課。
離島前線化:東京向居民與北京發出的雙重訊號
西南群島的地緣位置使其成為日本與中國軍事互動的敏感區域。日本海上自衛隊與美軍近年均在宮古海峽、石垣周邊加強部署;北京也頻繁派艦穿越相關海域。當地市長多次表達居民對區域緊張升高的憂慮。
建設地下避難所不僅是工程問題,更是日本向居民傳達「政府不會讓你們孤立於前線」的政治訊號;也在向北京展示民防層面的「拒止性嚇阻」,意圖降低對手對攻擊的意願。

然專家提醒,即便避難所建成,其結構仍不一定能承受飛彈直接命中,戰時仍須倚賴航空自衛隊的防空體系與區域反制能力。日本戰略研究學者指出,避難設施的真正意義是讓敵方「難保證攻擊可造成癱瘓效果」,提升整體嚇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