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已成全球核電建設最昂貴國家 檢討報告籲徹底重整核能監管規則

位於英格蘭薩默塞特興建中的欣克利角C,預計2030年代初投入運轉。圖/翻攝自BBC News YouTube頻道
位於英格蘭薩默塞特興建中的欣克利角C,預計2030年代初投入運轉。圖/翻攝自BBC News YouTube頻道

英國政府最新檢討指出,官僚流程與監管層層堆疊,使英國成為全球建造核電站成本最高的國家。這份由首相施凱爾(Keir Starmer)委託完成的報告警告,若要在推動新世代核能設施、滿足能源需求並邁向淨零的同時控管成本,政府必須對核能策略進行「徹底重整」,才能提升工程效率與安全性。

綜合英國廣播公司BBC、《衛報》報導,施凱爾2月所成立的核能監管特別工作小組(Nuclear Regulatory Taskforce)22日發布最終報告,警告英國必須對核能相關規則進行「徹底重整」,才能為英國節省「數百億英鎊」成本,並扭轉近年核能產業的衰退趨勢。

報告指出,目前「破碎化」的監管架構導致產業缺乏統一的安全監督,使得許多決策變得「保守昂貴」,與實際風險「不成比例」。文件並形容整體產業呈現「近乎壟斷」的結構,無論民用或軍用核能計劃都屢見巨額超支與時程延宕。

核電廠透過原子反應產生熱能進而發電。報告強調,核能對英國未來「不可或缺」,否則英國恐錯失全球「核能復興」的機會。報告也批評英國相關政策過度規避風險,包括對核能工作者實施「過度保守」的輻射暴露限制。

建議內容之一,是設立一個負責核能決策的「單一窗口」委員會,並擁有「統一」的核定權限。

特別工作小組主席費格頓(John Fingleton)表示:「我們提出的方案大刀闊斧,但必要。透過簡化監管,我們能在維持或提升安全標準的同時,讓核能建設真正能以更快速、更可負擔的方式落地。」英國政府預計在本月稍後的財政預算案中回應報告建議。

今年8月發布的中期報告曾引發25個公民團體聯合示警,警告削減核安規範可能帶來風險,並批評相關提案欠缺「可信度與嚴謹性」。

最新建議除了「單一窗口」委員會,也包括重整整體核能監管體系;並調整環境與規劃制度,在「促進自然生態」的同時「加速專案建置」。

費格頓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廣播四台(BBC Radio4)《今日節目》(Today programme)訪問時表示,英國的監管已「讓我們成為全球建造核電最昂貴的地方」。他舉例說:「如果大家在高速公路上都只敢以時速5英里行駛,那高速公路形同虛設。我們目前處理核安的方式,就是這樣的狀態。」

英國能源大臣米勒班(Ed Miliband)表示,新規則是推動安全且可負擔核能建設的關鍵一步。

核能產業協會(Nuclear Industry Association)執行長葛雷崔克斯(Tom Greatrex)對報告表示歡迎,稱此為「前所未有的機會,能讓核能監管更連貫、透明、高效」,並使專案「更快、更便宜」落實。他說:「長期以來,昂貴又繁瑣的程序阻礙了我們的能源安全、阻礙了抗擊氣候危機的努力,也阻礙了保護自然環境的行動,而核能對這些目標都至關重要。」

支持核能的倡議團體「重建英國」(Britain Remade)執行長李察茲(Sam Richards)則表示,這份報告可能成為「降低英國核電建設成本的轉折點」。

如今多個主要經濟體皆在重新檢視核能策略,並擴大建設規模。全球規劃中與提議中的核電廠數量已大致等同目前正在運轉的反應爐數量。英國也是承諾在2050年前將核能裝置容量提升三倍的30個國家之一,目標是降低碳排放。

英國現有核電廠在2024年提供全國約15%電力。英國共運轉9座反應爐,但設施老化,其中8座預定在2030年前關閉。新電廠正在建設,但仍需多年才能啟用。

位於英格蘭薩默塞特(Somerset)的欣克利角C(Hinkley Point C)預計2030年代初投入運轉;塞斯威爾C(Sizewell C)則可供應600萬戶家庭用電,預計在同個年代稍後上線。英國同時推動小型核反應爐(SMR),其建造速度快於大型機組。

在英國之外,法國計劃新建至少6座反應爐;中國則有近30座在建設;美國去年完成30多年來首座新反應爐;日本在2011年福島事故後一度關閉核能計劃,如今預計在2040年讓核能供應全國五分之一電力。相較之下,德國已全面淘汰核能,轉向包含氫能在內的再生能源。

不過,核能開發仍具爭議,高知名度事故的陰影揮之不去,包括2011年福島事故與1969年的車諾比(Chernobyl)核災,仍持續影響各國民意。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