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廣告語說,網路上什麼都賣,只有你想不到。近日,在大陸上海竟然出現已故作家三毛與「上海爸爸」張樂平的往來親筆信,被放上交易平台並標價人民幣35萬元,消息曝光後,引發家屬震驚。張家報警後,上海徐匯警方24日表示,已成功尋回全部信札並返還家屬,正追查信件外流來源。
這批信件約80頁,多為三毛晚年寄給張樂平的私人通信,內容涉及創作交流、生活近況及出版商談,被視為重要文獻資料。張家說,這批信件原本妥善保存於家中,從未授權公開或交易,因此看到信件被明碼標價販售,感到意外與不安。
陸媒報導,該筆標售最初出現在二手交易平台。賣家以「三毛親筆信全集」上架,附上部分信件照片與內容截圖,引發收藏界與網友討論。由於價格高昂且來源不明,不少人質疑流通過程是否正當,也有人提醒可能涉及隱私權、著作權與文物管理等規範。
張家得知後隨即報案。徐匯警方調閱平台資料並循線追查,最終尋回全部信件。警方表示,已依程序將信札返還張家,後續將持續調查是否涉及竊盜、非法販售文獻資料或其他不法行為,必要時將依法究責。
事件曝光後,也引起出版界與文化界關注。有出版人士指出,私人往來信件具有高度敏感性,涉及作者隱私與家屬權益,應受到妥善保存與尊重;若未經授權便公開交易,不僅可能違法,也恐造成文化資產外流風險。
目前張家尚未決定這批信札後續去向,但表示會以「妥善保存」為最高原則,並在法律框架內評估將信件交由合適的文化或研究機構保存。此事件也再次引發社會對文學遺稿、私人通信流通規範的討論,有藝文人士說,應建立更明確的法律與管理機制,避免類似情況重演。
三毛的本名陳懋平,後改名為陳平,1943年生於重慶,幼時遷居台灣,在台北成長。她自小喜愛閱讀,文筆早熟,卻不喜制式教育,求學時先後進入東吳、輔大與文化大學等校,皆因性格或興趣不合而離開課堂。三毛成年後旅居海外,先赴美國,再前往西班牙馬德里大學學習語文與藝術,也曾在德國短居,開啟她跨文化的人生視野。
1970 年代,她與西班牙籍夫婿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把異域體驗化為《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來》等代表作,使她成為華文界最具影響力的散文作家之一。1991年,三毛在台北辭世,享年4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