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炫/台灣資深媒體人
內政部長劉世芳回擊批評新版《全民國防手冊》的人不是「王子病」就是「公主病」,這番評論不僅凸顯政府面對質疑的官僚心態,語氣不僅帶有距離又充滿輕蔑,似乎是在劃分所謂愛國階級,彷彿人民若不按照政府邏輯接受手冊,就淪為被寵壞,又無知的「草莓族」。事實上,國家安全不該由官員獨占話語權,而是需要政府與人民共同理解的公共課題,一旦外界對於手冊內容提出質疑,劉部長的回應理應檢討修正,怎會比喻成在無塵室的「王公症候群」。
面對這波《全民國防手冊》的批評浪潮,在於政府如何理解人民在國安議題中的關鍵角色,從官員以「王子病、公主病」回應質疑,直到手冊本身內容錯漏與戰略空洞被逐一揭露,整起事件凸顯的是,政府在國防治理上仍停留在上對下的命令思維,忽略了人民是使用者,更是國家安全的最後防線。當官方要求各界照單全收,無視民間對資訊正確性與戰略完整性的根本要求,究竟是誰躲在無塵室裡不願面對現實?因此,這已不是一本「小橘書」的爭議問題,而是政府態度、內容品質與國防架構三個層面的全面檢驗。
把人民當刁民?「王公病說」的威權心態
劉世芳的「王子病、公主病」一說,讓人質疑並非語氣失當,而是政策背後的治理邏輯,所謂批評等同於矯情,質疑就是挑剔。這種比喻彷彿把人民當成「刁民」,沒有順從政府國防政策,刻意忽略手冊的人,暗諷為可能不是在台灣出生長大。事實上,國防手冊攸關危機應變、民防運作以及戰時安全,各界有所質疑卻被政府公然打成非我族類,難掩「王公病說」潛藏的威權心態。
政府普發暱稱「小橘書」的《全民國防手冊》,劉世芳雖澄清是要大家不要「視而不見」,卻以「太后病」姿態不去思考為何會被當作「資源回收」,而把質疑者公然貼上標籤,目的是要人民「別想、別問、別吵」。政府目的應該是要提供緊急時刻的避難須知以及自救互救資訊,如果只是一味防堵外界檢視,恐怕已經實質阻礙整體流通,更遑論在真的發生危機可以派上用場。
手冊錯漏百出 反被「認知作戰」
《全民國防手冊》內容若是經得起檢驗,劉世芳口中的「王子病、公主病」或許只是情緒字眼,重點在於內容本身已被指出錯漏百出,新版手冊上線以後,立即遭到各界指出當中存在不精準甚至反邏輯資訊;包括取消「敵我識別」、示意資訊的「準確程度」以及心肺復甦術的「位置有誤」,甚至造成民防指示與消防、救災資訊混為一談,這本編寫缺乏嚴謹審核的國防手冊,爆發戰爭恐怕反被「認知作戰」。
令人憂慮的是,部分內容似乎是以「國外教材」作為基礎微調,特別是瑞典、芬蘭等北歐國家,表面上以台灣實際情況進行了微調融合,卻未考量台灣敵情、通訊、生態、地形等特性;例如某些緊急物資配置以及避難路線與台灣都市密度不符,手冊若是採用外國的示意圖,難道不用依照台灣建物密度修正已達精確性嗎?民眾依照手冊行動卻發現流程與實際不同,恐將導致戰時混亂且危害生命。手冊目的應是提升整體「戰時韌性」,而非製造「內部混亂」,顯然民眾的質疑不僅合理,更代表社會對自我防衛能力的普遍重視。
圖示戰略空洞 「國防繪本」手冊
《全民國防手冊》最為「引人注目」特色,是在視覺化設計的細膩程度,從個人 72 小時物資清單、家庭避難包以及停水停電應變,甚至是各圖示與 QR Code,像是一本「生存指南」。因此,它在呈現「個人層級」的求生部分極為精緻,但在解釋「戰略層級」卻又相對單薄,包含民政系統、軍方合作以及城鄉防衛、後勤運輸等緊急配置等,關乎「戰略資訊」的軍民分工可說空洞不堪。
再從軍事專業角度分析,當手冊以QR Code 連結外部資訊,甚至以 APP 作為補充資料,反映的不只是閱讀問題,是在戰時通訊可能受阻的情況下,政府仍未建立完整運作的資訊傳遞架構。這不僅是技術問題,甚至可能導致民眾在危機當下失去依靠,手冊本該提升國家韌性,卻把重心放在圖示表現,反而暴露出「國防視覺化、戰略空洞化」的矛盾。
劉世芳若指涉「王公症候群」,真正符合恐怕不是民眾,而是政治菁英對於戰爭態度,畢竟全民國防不是官員專利,也不是宣傳手冊可以涵蓋的戰略規劃。當賴政府選擇把批評視為「冒犯」,將人民當作「不懂事的屁孩」,那被寵壞的不是人民,而是政治權力。《全民國防手冊》當然需要修正,但更需要修正的是,那種高高在上的治理姿態。唯有將人民視為國家安全的夥伴,台灣的社會韌性才會長出骨架,而不是停留在滿版圖示的「國防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