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文掌黨中央 林泉忠:能否與盧秀燕磨合 決定國民黨重返政權

國民黨新任主席鄭麗文(右)不畏提「九二共識」、「中國認同」,學者林泉忠認為,如何與走中道穩健派的台中市長盧秀燕(左)磨合,決定國民黨能否2028重返執政的關鍵。圖/取自鄭麗文臉書
國民黨新任主席鄭麗文(右)不畏提「九二共識」、「中國認同」,學者林泉忠認為,如何與走中道穩健派的台中市長盧秀燕(左)磨合,決定國民黨能否2028重返執政的關鍵。圖/取自鄭麗文臉書

鄭麗文當選黨主席,為國民黨注入「破舊立新」能量,象徵黨內長期隱伏的路線衝突,終浮上檯面。學者林泉忠認為,倘鄭麗文能展現足夠的戰略靈活,而盧秀燕的「本土路線」也能與新的黨高層取得互信,國民黨或有重生契機。反之,2028年結局,將會是第四度的失落。

1018日國民黨主席選舉,被視為「黑馬」的鄭麗文脫穎而出,成為國民黨首名非建制派主席。當選後,來自北京的賀電祝賀其當選中國國民黨主席。賀電指出,多年來兩黨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共同政治基礎上,推動兩岸交流合作。另方面,由於選前國民黨要角如侯友宜等縣市長,幾乎清一色挺建制派推舉的郝龍斌,選後新任黨中央如何與原建制派整合,無疑是鄭麗文上任黨主席後的首要課題。

林泉忠是東京大學法學博士,具兩岸三地長期生活與研究經驗,歷任中研院副研究員,對中日、日台、兩岸三地關係多有研究。他今天以「鄭麗文掌國民黨後盧秀燕的選擇」為題,在「林泉忠公眾號」發文談及國民黨主席及建制派的合作說,毋庸置疑,若雙方未能夠成功整合,則在2028年大選中,國民黨第四度敗北的風險,將大為增加。

路線之爭底定 國民黨才能重奪政權

所謂「整合」,林泉忠說,不僅是派系磨合,更是一場艱巨的「路線之爭」。他認為這場路線之爭,才是國民黨能否在三連敗後,重奪政權的關鍵所在。

林泉忠表示,原本建制派早於2024年大選再度失利後,即醞釀推舉由具本土派色彩的台中市長盧秀燕出征2028年大選。至國民黨主席選舉前夕,「盧秀燕=國民黨唯一候選人」幾已成黨內共識。在民進黨賴清德政府因「大罷免」運動失敗而士氣低迷、支持度下滑之際,國民黨建制派借著黨主席選舉,塑造有利於盧秀燕的新黨中央,原是如意算盤。

然而,此一「重返執政路線圖」及相關戰略部署,卻被視為更「親中」非建制派代表鄭麗文奪下國民黨主席後,徹底打亂。

盧秀燕「棄選」國民黨主席的誤判

盧秀燕原是此次國民黨主席選舉的最大熱門,卻選擇「棄選」。她的盤算顯然是,繼承韓國瑜、侯友宜的模式,不先任黨主席,而直接參與2028年大選。其不參選的考量,主要有三:

其一,若在市長任內參選黨主席,將違背「專注市政」的承諾,恐失信於台中市民;

其二,黨產已空,黨主席須籌措每月高達2000萬新台幣的黨務經費與黨工薪資,壓力極大;

其三,最棘手的「九二共識」問題——若不任國民黨主席,可暫避其鋒,待兩年之後確定2028年大選提名人,再行應對,爭取時間研擬可行方案。

不過,林泉忠認為,盧秀燕的「棄選戰略」有其前提:她支持的郝龍斌,必須穩操勝券。事實上,國民黨各縣市長幾乎全力支持郝龍斌;地方本土派在雲林縣前縣長張榮味等人整合下,亦紛紛歸隊。無奈國民黨建制派與地方大老未能有效動員基層黨員,加上軍系以季麟連(黃復興黨部前主委)為中心者多倒向鄭麗文,以及中時、中天等網路與媒體掀起的挺鄭輿論攻勢,最終使郝龍斌跌碎所有建制派的眼鏡,不敵鄭麗文,鎩羽而歸。

前台北市長郝龍斌(左)在國民黨主席選舉中敗北,也打亂了國民黨建制派原本布局的一盤棋,對盧秀燕(右)的總統路增添路障。圖/取自郝龍斌臉書

前台北市長郝龍斌(左)在國民黨主席選舉中敗北,也打亂了國民黨建制派原本布局的一盤棋,對盧秀燕(右)的總統路增添路障。圖/取自郝龍斌臉書

算盤盡亂 懊悔不及

林泉忠說,鄭麗文當選黨主席消息一出,盧秀燕及其團隊對此結果「既震驚亦無奈」;盧本人對當初「避戰」的決定,亦開始動搖。她原本認為,即使不親自出馬,也可借郝龍斌掌黨,讓黨中央成為她2028年參選的輔助平台,藉以維持本土派形象與「兩岸穩健派」的中道定位。如今,國民黨中央卻落入主張強調「中國認同」的鄭麗文手中,整個盤勢瞬間倒轉。

盧秀燕如今必須面對的現實是:國民黨的決策核心、提名權與黨產運用權,全由跟她路線南轅北轍的鄭麗文所掌控。這意味著,倘若未來黨中央主導的政治語彙強調「重建中國人認同」,乃至偏向「不排除兩岸統一」等論述,將會令她的「市長轉大位」之路陷入重重阻力。

更關鍵的是,鄭麗文與盧秀燕之間,並無長期政治盟誼——前者性格強勢,善於議題攻防;後者則為地方派系出身,風格溫和務實,重視行政績效。兩人不僅在國民黨內路線上南轅北轍,在世界觀、從政風格甚至語言節奏,都屬兩極。若然無法找到共識軸線,國民黨內部將形成「黨中央對地方諸侯」的新對峙格局。

鄭麗文、盧秀燕路線迥異 勢難並行

林泉忠指出,盧秀燕自2018年當選台中市長以來,始終以「在地治理」、「溫和務實」為號召。她避免在兩岸議題過多著墨,主張「和平、對等、尊嚴」,既不挑釁北京,也不盲從北京,可謂「淡化統獨」的代表。她的支持基盤,主要來自中部本土選民與女性族群,與「深藍」鐵票的重疊有限。

相較之下,鄭麗文的政治論述則高度意識形態化。她強調「台灣的中國屬性」,主張恢復與大陸制度性對話,甚至重提「九二共識」的原貌。這樣的論述,在國民黨內軍系與黃復興系統當中大受歡迎;但在年輕選民與中間選民之間,反應卻是相反。

盧秀燕倘若要爭取2028年大選提名,勢必需要與路線迥異的鄭麗文國民黨中央共處,無疑將疲於奔命。她既不能公開與鄭麗文對抗,否則形同分裂;又不能完全迎合,否則失去中間選民。這種「夾縫求生」的局面,恐怕是盧秀燕上任市長以來最艱難的政治考驗。

「難以換鄭」的黨權現實

2016年洪秀柱被「換柱」情境不同,鄭麗文的黨主席任期長達4年。根據國民黨黨章,除非2026年「九合一選舉」國民黨大敗,黨內才可能出現「逼宮」或「臨時全代會」的正當性。換言之,鄭麗文即便與主流派關係緊張,仍然可以穩坐黨主席至少兩年半。

這段時間,足以讓鄭麗文重塑國民黨的組織結構、話語體系與公關操作。尤其是她精於媒體議題操作、懂得利用社群與AI輿論平台塑造形象;若再結合軍系與海外統派資源,將使國民黨內本土派難以撼動。這種結構性的權力重塑,對於2028年誰能夠代表國民黨出征,將產生深遠影響。

因此,林泉忠認為,盧秀燕縱有再多不滿,也只能選擇「冷靜觀察」,暫時保持距離。她清楚:任何公開衝突,都只會令自己背負「與黨央對抗」乃至「分裂黨」的罪名。這正是鄭麗文上任之後的最大優勢——在制度上無法被取代,在政治上又握有輿論主導權。

2026年將是鄭麗文的試金石

反過來看,鄭麗文若固守被貼上標籤「親中」立場,不僅將可能重蹈2016年洪秀柱覆轍,更會直接衝擊2026年地方選情。屆時,國民黨需要在22個縣市提名候選人;若地方政治人物認為鄭的形象會成為「票房毒藥」,勢必出現「拒絕站台」的尷尬場面。

林泉忠說,歷史多次證明:當黨中央路線與地方氣氛脫節時,國民黨必敗無疑。2016年即是一例,洪秀柱以「一中同表」為號召,結果造成南部與中部候選人避之唯恐不及。若鄭麗文仍重提類似論述,則2028年大選極可能重演「寒蟬效應」,使地方候選人自求多福。

對鄭而言,調整並非放棄理念,而是回歸現實政治的策略選擇。若能夠在「中國認同」與「本土認同」之間找到平衡點,提出更符合台灣社會主流價值的論述,或許仍有翻轉契機。反之,若繼續靠近洪秀柱理念,國民黨或將在2026年先嘗地方潰敗之苦。

若整合失敗 國民黨第四度敗北勢難免

林泉忠認為,盧秀燕倘無法在鄭麗文的黨領導下突破路線限制,她的「溫和中道」,將被黨中央的「意識形態化」論述所掩蓋。這將使國民黨失去與中間選民對話的空間,而中間選民正是台灣每一次政黨輪替的關鍵。

鄭麗文當選黨主席,確實為國民黨注入了一股「破舊立新」的能量,也象徵黨內長期隱伏的路線衝突,終於全面浮上檯面。然而,政治的勝負從來不僅取決於理念的堅持,更關乎現實取捨與社會共鳴。

若鄭麗文能在兩岸定位與「國家論述」上展現足夠的戰略靈活;倘盧秀燕的「本土路線」也能與呼應世代更替且更有活力的新黨高層之間取得平衡,國民黨或許仍有重生的契機。反之,如果兩路相互掣肘、互不妥協,那麼2028年的結局,大概不過是再一次的歷史押韻——第四度的失落。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