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大陸年輕人不與親戚聯繫

湖南老翁獨居當山頂洞人11年。圖/取自自新華網
湖南老翁獨居當山頂洞人11年。圖/取自自新華網

現在工商社會人人忙碌於工作,對於親情的往來疏離,近幾年,大陸年輕人找到了親戚拉遠關係的新辦法就是「斷親」。有人因為空間距離的分隔或親人交往的負面體驗,發現「斷」了更好。「斷親」似乎變成了廣泛的社會現象。

為什麼年輕人越來越多地「斷親」?北京人物官方帳號訪問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胡小武。2022年,他和他的研究生共同發表論文《青年「斷親」:何以發生?何去何從?》,這是大陸學界最早關注「斷親」現象的研究論文。在1200份隨機調查問卷中,胡小武發現,青年「斷親」現象確實已經成為一種社會常態。絕大多數的90後以及00後,家裡如果沒有事情就幾乎不與親戚聯繫。

之所以關注「斷親」,也是因為早在十幾年前,胡小武就有了「斷親」的體驗。他出生於江西新餘城郊的農村,在記憶裡,一年裡親戚之間總會有那麼三五回的交往,維繫了一種相對密切的親緣關係。但當他離開家、到南京大學讀研後,每年回老家的時間基本上只有一兩次,二十多年間,和親戚的聯絡變少了,即使回家,也能感受到明顯的生疏,小時候自然的、有所關懷的話語,變成了一問一答的交往。

在和學生的接觸中,胡小武也發現,年輕人的親緣關係也越發稀薄,「斷親」逐漸成為跨越各個年齡段的普遍處境。不同的是,他這一代的「斷親」更多是一種無奈,而越來越多年輕人則是主動「斷親」。

城市化不斷深化的過程中,面臨「斷親」的不止有年輕人,還有老年人。對於年輕人而言,「斷親」之後或許可以找到親戚外的替代性關係。但對於更多老人來說,他們流動,或回鄉,或不流動,本質上都是孤獨的、糾結的,不圓滿的老年生活。這是「斷親」背後更大的社會困境。

胡小武認為人們選擇「斷親」,也並不是真的不在乎了,反而說明,我們越來越渴望能滋養人的親情。這是生而為人的基本需求,怎麼能斷得了?他抱持著審慎的樂觀,覺得今天「斷親」的年輕人,或許會有「認親」的一天——只是那時候,我們對於「親」的認識與選擇,也許會和今天有所不同。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