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經濟保五之戰系列1】小確幸 台灣人習慣了 上海人很難熬

18日上午 11時,上海浦東機場的入境大廳。圖/讀者提供
18日上午 11時,上海浦東機場的入境大廳。圖/讀者提供

3月18日上午,從桃園機場飛上海浦東機場的第一班飛機,滿座,大批台灣旅客排隊等著登機;逛桃機免稅店的人流雖然沒有疫情前多,但所有免稅店都開著、燈火通明,充滿人氣。

上午11點,這班從桃園起飛的班機降落在浦東機場,雖然同時間還有其他國際班機降落,但諾大的入境大廳一半的旅客都來自台灣;其中,有20多名疫後首次訪問大陸的台灣旅客,被上海海關細心照顧,安排他們去按指紋建檔,方便之後快速通關。台灣旅客在上海通關時受到如此細心的照顧,在疫情前是看不到的。

台灣和上海人口相當,因此經濟發展情況常被拿來比較。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後,台灣和上海的經濟成長率如下:

近年台灣和上海經濟成長比較。圖/蔣巧薇製

近年台灣和上海經濟成長比較。圖/蔣巧薇製

雖然,疫情期間,上海經濟成長數字比台灣好,但2022年3月27日至6月25日的「三月封城」,對上海人的心理衝擊太大了。

18日上午8時,桃園機場出境大廳。圖/讀者提供

18日上午8時,桃園機場出境大廳。圖/讀者提供

回顧2003年「非典」(SARS)到2007年全球金融海嘯前,上海經濟每年都是兩位成長,即使金融海嘯後的2008年至2019年新冠疫情前,上海經濟也保持6%至10.2%的成長。

一位到上海從事律師、會計師業務將近20年的台商老楊(化名)點出,台灣經歷「小確幸」(經濟低速發展)十多年,早就習慣了,但上海在短短的4年裡,經濟一下子從雲端重摔到地上,心理的衝擊比台灣大多了。

老楊發現,疫情後,台北很多餐廳還能勉強維持,但上海的餐廳平均不到三個月就換人,比台灣頻繁多了。

老楊住在士林,2月春節期間逛士林夜市後赫然發現,傳說中「蕭條很久」的士林夜市竟然比上海延安西路鬧區的人流更多。疫情前,延安西路上有一個「美團」快遞小哥的聚集點,大約有6、70人,疫情後,不見了。

疫情期間,老楊的姪女從深圳到上海找工作,原先在深圳的月薪是2.5萬人民幣(下同),因此,她在上海面試時期望的月薪是2.8萬,老楊勸她,先找到工作最重要,結果經過半年,姪女才在上海找到一個月薪1.5萬的工作,而她的同學找了一年都沒找到工作。

上海的房價是全大陸的指標,因此,政府一直努力維持房價不能下調。老楊最近經手一個1千萬的房屋買賣公證,辦手續時,區的公證官員直接表明,售價不能低於1千1百萬,否則不准辦過戶。

但是多出來的1百萬的稅費,誰要付?老楊說,按上海目前的作法,賣家只管「到手價」,也就是1千萬,至於多出來的1百萬所產生的稅費,則是由買家付。

2023年1月,老楊朋友出售位於虹橋的「龍柏花苑」房子,按行情開價1400萬,老楊建議朋友以1200萬出售,但朋友稱,房仲認為1400萬可以賣得掉,結果,拖了半年,最後以1200萬售出。可見上海房價即使有官方在護盤,還是止不住地下滑。

上海也是外國人在大陸最聚集的城市,一場封城嚇跑許多外國人,疫情解封後,這些外國人並未回流。

據2023年8月的《財經》雜誌引述統計局的資料,2023年1-6月,上海入境遊客124.15萬人,僅占2019年全年的13.8%,而在入境遊客中,港澳台民眾占比最大,達到21.4%。

老楊在疫情前,有不少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的客戶,疫情後,這些客戶都不見了;疫情前,老楊還替六個國家的上海商會辦活動,現在都沒了。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