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品牌在大陸已逐漸褪色了,據《澳洲人報》(The Australian)引述市場諮詢公司弗雷斯特(Forrester)最新研究報告發現,不少外國品牌正離開大陸市場,因為自疫情以來,這些外國品牌曾占據主導地位的影響力和對大陸消費者的吸引力大幅下降。
報告追蹤了運動服裝、汽車、智慧型手機和咖啡店等多個類別公司銷售、收入和市場份額,發現在大陸市場運營的一些最大外國品牌,與本土競爭對手相比正失去了優勢地位。
弗雷斯特公司首席分析師王曉豐說,消費者對外國品牌的態度正發生轉變,因為一些國內品牌在產品質量和設計方面作出重大改進,並更有效地根據當地客戶的需求進行定製。社會價值觀也在發揮作用。
王曉豐說,「中國消費者在作出購買決定時,非常重視愛國等價值觀。不幸的是,一些外國品牌未能與這些價值觀保持一致,其作風甚至與當前大陸消費者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相背離。」
不過,對一些外國品牌來說,大陸這個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廣泛的增長機會仍非常寶貴,廣告公司WWP達邦中國總裁韋棠夢表示,外國品牌和本土品牌之間的競爭正變得越來越明顯。
韋棠夢說,「如今在中國,許多外國品牌都有強大的、排名前三的本土品牌競爭者。這些品牌提供與外國品牌類似質量的產品,但價格往往更低,對外國品牌構成真正的挑戰。」
韋棠夢表示,在進入市場策略方面,行動迅速的大陸本土品牌可超越外國品牌。「以汽車行業為例,跨國公司通常需要3到4年時間開發新的汽車平台,但本土品牌只需12到18個月。本土品牌『失敗得快』,但適應得也快,跨國公司則在規劃和戰略階段花費很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