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筆室
近日流傳一段批判108課綱的短片,影片中主角是北一女中國文科區桂芝老師。她在一場檢討蔡英文政府教育政策的座談會上,慷慨陳詞指出108課綱為了「去中國化」大量刪除經典古文,例如刪掉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的〈廉恥〉,學生失去思考為什麼「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人格教育的機會,不再能理解「恥,是清清白白的辨別」,再加上日常社會上和政治上的顛倒黑白、小丑跳樑,「年輕學子怎麼能不是非錯亂,價值混淆?所以108課綱就是個『無恥』的課綱!」
區桂芝老師的批評擲地有聲、一針見血,無怪乎引起熱烈迴響。
其實人格教育並不限於國文課,社會科教育孩子群體生活的規範與原理,自然科教育孩子理性求真的科學精神,藝術科培養孩子審美和諧的生活,這些課程同樣可以傳遞與提供人格教養的機會。但是語言課程特別是本國語言的課程就承載更多樣的教育目標與文化意涵。
遺憾的是民進黨狹隘的本土觀與「國族觀」,自外於深厚博大的中華文化之外,將中華文明視為異文化,甚至充滿敵意,欲除之而後快,忽略的語文課程中的複雜豐富的價值。
語文教育不只是國族教育的主要載體,就像都德的〈最後一課〉一文中對法文的深愛與眷戀。也不只是如區桂芝老師所尊崇的人格教育與生命教育。語文教育也有其實用價值。
這種實用性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文化的資產與源流,不斷提供成長創新的養分與土壤,所以東亞許多國國家學習中華文字與經典,而美國高中生一樣念古英文版的莎士比亞,魁北克的學生照樣念莫里哀,並不影響國族認同。語文教育的實用性,是生活中閱讀與語言的使用。中文中大量使用到成語、典故、名言都是來自古文,沒有良好的古文訓練,不單是閱讀能力低下,語言乏味,更會思想貧瘠,智識空洞。
民進黨前輩許信良曾出版過一本書名為《新興民族》,書中指出,所謂的「新興民族」就是行動力強且學習力快的民族。民進黨人可以不顧倫理廉恥,可以不做生命追求,沒有先憂後樂的胸懷。但是胸襟逼仄、心靈空洞、智力低下的人民所建立的國家,又如何可長可久,且新且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