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奎博/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
馬英九的第二次中國大陸行和第二次「馬習會」已畫下句點。馬習二會對於兩岸關係,影響的不是當下,而是民眾對於未來的省思。
「中華民國派」的馬英九是前元首,並無官職或黨職,他代表想要與對岸和平交流、平等協商的一部分民意,其中有不少盼能以兩岸曾有的政治基礎(「九二共識」)重新來過。
無論他與習近平達成怎樣的共識,終究只是在二人之間,不會是這幾年台灣方面調整對中國大陸政策的依據,因為民進黨蔡英文政府檯面上中華民國憲法、檯面下「一中一台」,等「務實台獨工作者」賴清德接手,檯面下「一中一台」一定繼續,檯面上可能只剩「中華民國台灣」了,而憲法是拿來在特定場合說給特定人士聽的敷衍工具。
雖然馬英九的努力不會在當下或短期內促成兩岸官方關係的正向發展,但他這次在中國大陸提出一些過往國民黨經常積極主張的概念,例如中華民族、炎黃子孫、「九二共識」等,會讓希望兩岸關係和緩的台灣民眾,在情勢愈來愈緊張時多想想,有無可能在這些前例或基礎上,尋回台海的和平穩定與繁榮。
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等詞,跟歷史、文化、血緣等有關。即便受大選期間台獨和「抗中保台」等政治語言影響,仍有約6成民眾認同。而且,中華民族的認同會強化兩岸正向發展的因子,但自外於中華民族將升高兩岸武裝衝突的機率。
至於「九二共識」,指的是兩岸兩會在1992年都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試圖對內涵異中求同,以推動兩岸功能性合作的描述與過程。這不僅是降低緊張並改善兩岸關係的步驟,也符合李登輝當國家統一委員會主席時,根據中華民國憲法所提出的「一個中國各表表述」會議紀錄。
對獨派人士,「九二共識」就是鎖住台灣(國)的「一中架構」,反對到底;對多數國民黨人士,有些認為這是兩岸重啟對話的關鍵,還有些認為可在基於求同存異再「換句話說」,但無論是哪一種,都有不少因為忌憚獨派的政治攻擊而不積極表態。
有人說,只有馬英九有這種傻勁去見習近平時維護「九二共識」。但如果沒有他這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傻勁」,所謂台灣是獨立國家、名稱(不一定)叫中華民國的無法源認知戰,將更加影響民眾對於未來兩岸政策及和戰的判斷。
另見陸委會副主委詹志宏於11日記者會說,馬英九版的「九二共識」跟他認知的不一樣,「如果可以回到當初擱置爭議、繼續向前進的情境,對兩岸溝通對話才有助益」。倘真如此,人民應問民進黨政府是否願回到1992年國民黨政府主張「一中」就是中華民國的那個情境基礎,跟中共表明願擱置爭議呢?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