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建立民族認同先從歷史讀物做起

孫文學校校長張亞中推廣中華文化不遺餘力,參與文史哲叢書編纂。圖/中新社
孫文學校校長張亞中推廣中華文化不遺餘力,參與文史哲叢書編纂。圖/中新社

馬英九這次大陸行有許多在凸顯民族認同的行程,馬習二會上兩位領導人都強調兩岸同屬中華民族。但是要增強兩岸人民的民族認同,就不但是要說好「中國故事」,也要說好兩岸的故事,從彼此聆聽開始,尋找共情互惜的情感,才能放下成見,彼此包容,建立共同體。這時一些提供兩岸青少年或社會人士的歷史讀物就變得十分重要。

筆者曾在海外遇見一位來自上海的老太太,對台灣史說不上瞭若指掌,也是信手拈來。好奇追問下才知道老太太在國外認識一位台灣本省籍的老人,跟她訴說台灣多舛的歷史命運及其家族在歷史洪流的沉浮。她說,她未必認同對方的歷史觀,但也第一次聽到台灣歷史的複雜,引起她的求知慾,就上網或圖書館找一些資料研究。

如果一位老太太都會因為對方的故事觸動對台灣歷史的興趣,更不用說許多沒有歷史包袱且容易有共同語言的青年,只要像馬英九所說的「放下意識形態」,拋棄先入為主的偏見,細讀彼此故事,不難找到異同之處,琢磨出兩岸和平共融的相處之道。

百餘年中華民族的苦難與恥辱造成今日台海兩岸的的長期分裂,在政治干擾下,對兩岸近代歷史的理解漸行漸遠。

大陸對台灣這幾十年來的發展其實很有興趣,前幾年有一本名叫《我們台灣這些年》的書,在大陸很受歡迎,一時洛陽紙貴。很可惜作者的並非專業功力有限,難免有些疏漏與瑕疵。一本說好台灣故事的書更有其必要。

中日韓學者眼見日本教科書遠離史實造成更大的誤解與紛爭,致力於共同編修教科書。雖然有相當的難度,但是從歷史出發追求相互理解與促進和平的努力值得學習與肯定。

兩岸共修歷史教科書在當前的政治環境並不現實,但是匯集兩岸學者共同編纂一些適合大眾閱讀的兩岸歷史文本倒是兩岸有心人士可以推動的。其實台灣已經有一些有心人如張亞中、蔡正元都有相當不錯的著作來彌補或導正台灣歷史教育的不足和偏差。但是都是憑一己之力與滿腔熱血的個人行為,如果能有更多資源投入,對建構兩岸共同體意識必然大有助益。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