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蕭茲日前結束三天訪華行程,相較去年旋風式的訪問,這次他不但與北京高層會面,還去了重慶、上海參觀德國企業在大陸的工廠,顯示對此行的高度重視。一路下來,蕭茲對政治議題幾乎絕口不提,也表示反對與中國脫鉤、反對保護主義的態度。德媒指出蕭茲此次訪華對於與中國交往的氣氛與態度,讓人有重回前總理梅克爾路線的 感覺。法國總統馬克宏上周在巴黎索邦大學(Sorbonne University)發表的一場充滿雄心壯志的演講,呼籲建立一個「更加團結、自主和民主」的歐洲,並表示歐洲絕不是美國的附庸,大有戴高樂之風。法德這歐盟的兩大支柱最近都表現出「走自己的路」的企圖心。
中美競爭日趨激烈,美國加大對中國的圍堵,德國紅綠燈執政聯盟組成不久就放棄梅克爾長期的「接觸」路線,重新調整對中國的政策。2023年7月德國首份「中國戰略報告」,指出中國在德中關係中有三種角色:「合作夥伴」、「競爭者」、以及「體制性對手」。報告還強調,近年中國的諸多作為,包含人權問題、中俄關係、區域霸權、經濟脅迫等作為,中國作為「體制性對手」的角色更加濃厚。自此德國對中國的態度與梅克爾時期有很大的改變。
但是俄烏戰爭讓德國失去重要的廉價能源來源,造成製造業成本大幅增加,大企業出走,中小企業經營困難。德國經濟嚴重依賴中國市場,特別是汽車業;另方面也依賴從中國進口商品。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德國與中國進行脫鉤更是自斷雙腳。
這次蕭茲訪華帶著多位企業高層同行,不再提「去風險」,而是希望與中國加強合作與公平競爭。這無異宣告德國對中國戰略的重大調整。就是重新認定中國作為「合作夥伴」的重要地位,重新回到梅克爾路線。
而法國總統對歐洲未來有宏大的理想,在索邦大學的演講中,他先是表達對歐洲前途的焦慮,他認為在中美競爭中,歐洲會越來越被邊緣化。馬克宏表示,許多歐洲國家將國防交給美國,能源交給俄羅斯,其他事務交給中國。歐洲必須團結自主,重建「強大的歐洲」,才能地緣政治競爭中存活下來。他強調,歐洲「必須表明它絕不是美國的附庸,而且也知道如何與世界其他地區對話」。
戴高樂一向堅持法國獨立自主的外交路線,長期影響法國的外交政策。在軍事上,也排斥北約的控制,獨立發展自己的核武能力。對於歐洲,戴高樂追求歐洲人的歐洲,反對歐洲成為美國附庸。馬克宏一再表示對戴高樂的仰慕與追隨,這篇演說中也看到不少戴高樂的影子 。
戴高樂在六月即將到來的歐洲議會改選發表這場演說,就是希望在右翼反歐盟的聲浪中,讓「擁歐派」不至於潰敗。但是一些民調顯示,右翼疑歐派來勢洶洶,對他心目中追求強大團結的歐洲造成威脅。同樣的,蕭茲也面臨內憂外患,他的執政聯盟內鬥不斷,而極右翼的另類選擇黨(AfD)民調還勝過執政聯盟。法德都想走一條更加自主的道路,但必須要有更團結、強大的歐盟作後盾,可是這在現實上有一定的難度,因為新舊歐洲與左右派的意見分歧對立,對歐盟未來有很大的挑戰。
北京宣布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5月初出訪匈牙利、塞爾維亞以及法國三國。這三國中,除了塞爾維亞是歐盟候選國之外,匈牙利和法國都是比較有「自己想法」的歐盟國家。北京向來鼓勵歐洲戰略自主,習近平和馬克宏會面是否又會像上次一樣,讓馬克宏激盪出新的火花,也就更值得觀察。習近平自然會帶伴手禮去,至於歐盟能否子自己的陸,還要看歐洲人能否擺脫「巨嬰」心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