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看兩岸系列】-中華民族的過去倚靠先烈聖賢    民族未來掌握在你我手中

「大九學堂」學員隨前總統馬英九訪陸,樹立兩岸年輕學子交流互動模式。圖/作者提供
「大九學堂」學員隨前總統馬英九訪陸,樹立兩岸年輕學子交流互動模式。圖/作者提供

李亮頤/陽明交通大學碩士生、大九學堂三期學員

隨著馬總統再次訪陸、進行馬習二會,國內也對這趟和平交流之旅有諸多討論,但陸委會發言人一句:「炎黃子孫這類文字是中國古代傳說」彷彿抹煞了我們的根,更讓社會對這趟旅程產生錯誤認知。

身為此次參訪團的一員,負責任地說,大家最感到震撼的都是公祭軒轅黃帝典禮,除了感受禮樂周延的震撼外,也讓人省思慎終追遠的可貴,更象徵著中華文化的淵遠流長。其實能象徵中華文化的遠不只黃帝,像是:孔子、關公、媽祖,也都是我們文化的共同點。對我來說,炎黃子孫絕不是遠古傳說,或許幼時的我只覺得這是教課書中的一篇課文,實際走過這一趟,才深切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光榮感及向心力。

如果說民族起源太遙遠,那在廣州踏訪許多「中華民國」起源的相關地點就更是感慨。在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聽到馬總統分享林覺民先生的《與妻訣別書》,也才真正體會到革命先烈們奮鬥的精神,以及振興中華民族的使命感。兩岸三地現今經濟蓬勃發展,是仰賴了許多前輩們的努力,我們可以不用拋頭顱灑熱血,但這樣的革命精神不可被遺忘,我們更該將這樣的精神實踐於生活中。

革命的精神既可以在社會工程中,也可以是創新的發想。參訪港珠澳大橋,感受到大陸的工程技術確實超乎想像,也能想像背後聚集了多少人的團結與創新。旅途中有喝到「刺檸吉」,這是王老吉旗下的天然高維他命C的飲品,飲品使用貴州山區特產的刺梨和檸檬,消費者購買刺檸吉的同時,也是幫助偏遠山區農民解決經濟與就業問題。對我來說這些都是革命精神的一種,擇其所愛、不斷嘗試、突破創新,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韌性與性格。

能源問題、糧食危機都是當今全球的重要議題,在陝西,我也看見了他們為這些議題努力的足跡,隆基綠能先進的太陽能產業、楊陵智慧農業示範區,都是相關產業的佼佼者。孟子有言:「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細密的漁網在池塘裡捕小魚,這樣才會有更多的魚能夠成長,代表中華民族早在千年前就有極強的環保意識,而這樣的好品德,也要仰賴我們這一代接力傳承。

革命往往不是一蹴可幾、更不可能一人完成,這時朋友與夥伴尤為重要。在北京大學的交流環節坐我隔壁的朋友是來自新疆的同學,我們不只讀同一個專業,新疆也是我十多年前第一次到有印象的大陸之旅。我們同時許諾,若我再訪新疆,她要帶我去她家的牧場吃烤羊;若他能來臺灣,我會送上珍奶和雞排。其實友誼的建立就是這麼簡單。同樣的語言、相似的年紀、更有相仿的美食愛好,交流之熱絡,確實渾然天成。

在中山大學兩岸師生大合唱時,我們選唱了〈明天會更好〉,共同期盼兩岸的交流、青年的未來一定會有更好的明天。但也不僅僅是期盼,這趟和平之旅更讓我看見了責任,振興中華的責任、創新實踐的責任、聯繫兩岸情誼的責任。我也認為這是馬總統此次訪中最大的意義,只有持續推動交流、持續付諸行動,我們才真的有可能遠離衝突、向和平靠近,也才真的能打造中華民族共同的「明天會更好」。

※本文轉載奔騰思潮※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