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陳義胞來台明年70周年 退輔會研擬文化保存

明年是大陳義胞來台70周年,退輔會副主委李文忠(右2)6日找來立委林德福(左3)、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左4)等人召集探討大陳文化保存會議。圖/李文忠提供
明年是大陳義胞來台70周年,退輔會副主委李文忠(右2)6日找來立委林德福(左3)、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左4)等人召集探討大陳文化保存會議。圖/李文忠提供

民國44年大陳島撤退來台,明年是大陳義胞撤退來台70周年,退輔會副主委李文忠昨天(6日)委請國民黨立委林德福邀集中華大陳同鄉總會、新北市浙江同鄉會等大陳義胞後代研討大陳島撤退來台文化保存合作,書寫記錄他們的生命故事。

昨首場討論赴會者包括大陳第二代的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母親出身大陳的國民黨籍立委張智倫請其前立委父親張慶忠為代表、大陳子弟國民黨籍立委羅智強辦公室及大陳媳婦、民進黨立委林楚茵辦公室共同與會。

民國44年因一江山島失守,大陳地區進入備戰狀態,當時美國政府建議國民黨政府棄守大陳,除緩和台灣危機外,另考量到位於浙東沿海的外島對台灣防禦沒太大戰略意義,因此國民黨政府同意與美合作,進行大陳撤退計畫。因此,大陳居民於同年2月8日至26日,在美國第七艦隊護航下,將目前屬於浙江省台州列島的大陳島上的2.8萬餘名居民(含上下大陳島、漁山列島與南麂列島等)全部撤退來台,老蔣總統稱這一批移民為「大陳義胞」,代表著「厭惡共匪暴行,毀家抒難,奔向自由」。

大陳義胞來台後,先到基隆市所設置的臨時招待所初步安置,後政府決定將大陳義胞安置在宜蘭縣、花蓮縣、台東縣、高雄縣、屏東縣、台北縣、基隆市、桃園縣、新竹市、南投縣、台南市、高雄市等12縣市,建立35個大陳新村供其居住。

依《台北縣鄉土史料》記載,民國49年9月約有300多戶大陳義胞輾轉遷抵位於台北縣永和市(現新北市永和區)中正橋邊的五和新邨,是雙北地區大陳義胞最大的聚居地。此外,落腳花蓮的大陳人集中「花蓮榮民之家」與「台電營業處」的兩個大陳聚落,早年叫復興一村與二村,後改為大陳一村、二村,安置大陳島人共約2,966人全島最多。村莊的興建是透過美援資金對當地國有地徵收,居民主要為民國44年「中美軍事合作」所撤退來台的最後一批浙江大陳島島民。

大陳義胞全數2.8萬人撤退來台後,政府在全台安置所在地。圖/李文忠提供

大陳義胞全數2.8萬人撤退來台後,政府在全台安置所在地。圖/李文忠提供

從民國44年到47年,「大陳地區反共義胞來台輔導委員會」同時以農、漁、工、商等職業,分别輔導大陳人就業。全台35個大陳新村中有14個新村是在海邊屬於漁業村,13個村子在鄉間的平原上屬於農業村,7個新村位在市鎮中屬於工商業村,還有1個為眷村,安置軍人眷屬。除了政府在男性就業上的輔導,自立自強的大陳人憑藉勤勞為家境改善付出努力,如民國49至53年間,由於台灣經濟外銷旺盛,大陳人當時家家戶戶都接些家庭代工來做,在村子的巷道裡,隨時可見婦女們在自己家門前著小板編織漁網、髮網、帽、或做、串珠等工作,尤其編織髮網是大陳婦女的強項,對當時的家庭困境有很大幫助。於是大陳後輩年少的記憶裡都留存有放學回家和媽媽一起做代工的場景記憶。

昨日會議上,遠從花蓮大陳一村北上,代表大陳同鄉總會報告的大陳第四代趙孝嚴小姐令人印象深刻,四年前她辭去工研院工作,回到花蓮成立「小羊社會創新工作室」,說起回鄉的起心動念,一開始是因想傳承母親烹飪的大陳家鄉味,慢慢地跟社區接觸越來越多,讓她更了解自己祖輩的文化,還特別前往中研院、國家圖書館查找資料,梳理大陳獨特的文化DNA,包含節氣飲食、祭祀文化、方言小調等等,近年來她積極透過文化轉譯、影像紀錄及文創商品等,推廣大陳文化讓更多年輕世代,甚至是國際學生來認識大陳的魅力。

對於明年「大陳人在台灣70周年紀念」專刊,團隊則規劃以圖文整合的雜誌風格編撰,融入大陳島不同世代的生命故事,以及當年大陳村落現況,作為讓國人更加認識大陳文化的情報誌,相當精彩可期。

李文忠說,大陳島撤退來台的歷史與大陳人特殊的文化,都是中華民國歷史脈絡與多元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明年恰逢大陳義胞來台70周年,大陳同鄉總會擬號召全國各地大陳子弟辦理系列紀念活動、榮民榮眷基金會補助出版「大陳人在台灣70周年紀念」專書等。

李文忠表示,期望藉本次會議邀集相關人士共同研討,透過多方意見交流,凝聚初步共識、整合相關資源,讓大陳島的故事永續傳承。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