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蔡政府曾打算將故宮改名「華夏博物館」並從二級機關降至三級機關,被質疑是「去中國化」。故宮院長蕭宗煌今天(8日)在立法院指出,故宮從來沒有所謂的「去中」思維,他其實很不喜歡提「去中」這兩個字,因為很簡化,會限縮理性對話或是改革的空間。
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今天(8日)邀請故宮院長蕭宗煌專題報告「回首百年放眼未來-故宮定位與部會級博物館公共責任總檢討」並備質詢。立委林宜瑾問到,日本資深媒體人野島剛去年10月底以故宮博物院外籍諮詢委員身分訪台,對故宮的經營提出很多建議。林宜瑾說,野島剛2016年就曾建議故宮「早日放下法統任務」,放下中華文化本位的優越感,思考怎麼樣成為台灣人的故宮。
蕭宗煌說,外人觀點可以參考,但故宮當初就是政治下的產物,很難完全排除這種糾葛和羈絆。
林宜瑾說,故宮百年歲月中有70多年在台灣度過,理論上早該跟這塊土地發展出在地連結。但無論是組織改造也好,修復再利用也好,為何都有人覺得是「去中國化」?什麼叫做去中國化?
蕭宗煌表示,這是很簡單的、簡化的兩個字,會限縮理性對話或是改革空間。他其實很不願意講這兩個字,因為故宮面臨其苦,任何作為都會套上這兩個字,對故宮長遠發展不利。
蕭宗煌說,故宮在台灣73年,他是南部小孩,願望就是畢業典禮時可以去參觀故宮,從來不會認為參觀故宮就會被統戰或有什麼特別意義。
蕭宗煌說,故宮已在逐漸本土化,推行的策展、文創行銷或教育推廣等活動,都是為了拉近故宮和台灣的感情。「故宮從來沒有所謂的『去中』思維!」他強調,希望大家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