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梅花新聞網與上海台研所共同舉辦「管控風險 融合發展-2024台海戰略推演議程」研討會,11日在上海舉行。本文為代表台方的論文之一,論文全文公布供讀者參考。】
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兼澄正書院主任
這次台灣行政院正副院長任命,雖名為超派系及用人唯才,但實際上皆與賴清德屬於同溫層。前黨主席、行政院秘書長卓榮泰任行政院長,原文化部長鄭麗君任行政院副院長,前屏東縣長潘孟安擔任總統府秘書長,此次人事任命仍屬於小圈圈用人,卓鄭與賴關係緊密,此波高職位政治任命,跳脫傳統派系共治權力結構。
準行政院長卓榮泰原屬謝長廷此派系,早期為福利國連線後為謝系,謝系因其領袖謝長廷擔任駐日代表,而導致其權力影響逐漸消褪。卓在民進黨內為人謙和、善於溝通協調,具有理性及務實性格,較少意識型態交纏,故其人緣及公共關係頗佳,被稱為大師兄,其派系色彩較為淡化。賴清德倡議新政府人事應超越派系及政黨選才,卓榮泰因具有良好溝通及協商能力,被賦予能夠帶領新政府團隊執行新願景與目標而被拔擢。
首先,後蔡英文時代蔡將透過代理人發揮影響力。蔡英文擔任最高領導人時,行政權分由蘇系蘇貞昌所掌握,立法權因民進黨籍立委席次過半屬於完全執政的一致性政府,立法院長由正國會精神領袖游錫堃擔任,監察院長由新潮流系陳菊擔任,總統府秘書長由正國會林佳龍擔任,幾乎所有黨內主流派系領袖、政治天王皆擔任重要政治職位,形成既是派系共治也是權力分享,各派系盤踞於各重要政府機構進行權力競逐及資源分配。
現在民進黨內派系政治以新潮流為獨大,英派在後蔡英文時代可能逐漸渙散,蔡若要延伸其政治影響力則須透過副總統蕭美琴及副行政院長鄭麗君,蔡蕭鄭三人具有濃厚私人情誼,形成一種密友政治權力結構。蔡英文來自國民黨其在民進黨內權力基礎,缺乏黨內有實力的派系組織為依託,形成以總統為核心黨內派系組織聯盟,其組織結構相當鬆散、缺乏組織及理念認同。
其次,圍繞台灣領導人為核心派系,往往組織鬆散缺乏凝聚力。如同陳水扁主政時,圍繞其身旁除正義連線外,也添加若干派系成員組成主流聯盟。然當陳水扁一下台且受醜聞案纏身時,圍繞其為核心的主流聯盟即潰散。因此,英系也可能會步向其政治後塵,然蔡英文卸任時其政治形象應比陳水扁為佳,又有蕭美琴、鄭麗君作為其代理人,故蔡英文在賴清德主政時期依然可以發揮一定程度影響力。
復次,林佳龍、鄭文燦未在新內閣中扮演正副院長政治職位,恐引發派系權力競逐及路線競爭。值得關注是,林佳龍沒有搭上組閣班車,又高居於總統府秘書長,賴三度邀請其擔任外交部長;現總統府秘書長又由賴清德心腹潘孟安所擔任。又正國會的內政部長林右昌被賴延攔至擔任黨的秘書長,在黨內執行賴清德的政治理念及權力意志,林是否改變其政治派系屬性尚待商榷。
林右昌本身屬於正國會派系,擔任過基隆市長、民進黨代理主席及內政部長 ,由其擔任黨秘書長 ,意謂總統身兼黨主席賴清德,不可能在政務上過於分心而投入黨務,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意味著新潮流及正國會共同分享黨權;但也有可能林右昌改變派系屬性,轉向新潮流,若是如此,因游錫堃卸任立法院長、林佳龍從總統府秘書長降至外交部長,這將是嚴重削弱正國會政治實力。
再者,林佳龍、鄭文燦政治前途仍充滿不確定性及變數。正國會龍頭林佳龍、北新潮流實力派領袖鄭文燦 ,皆未在內閣名單扮演重要職位及角色,尤其鄭文燦從行政院副院長卸任。目前台灣政治體制剩下崇高政治職位,尚有海基會董事長、考試院長,然其實際政治影響力較弱,若是鄭文燦充任之,一旦當上考試院長任期四年,其政治聲量必然會下降。
林、鄭皆是民進黨中生代政治天王,有可能也是未來閣揆接班梯隊核心組成員,此則意謂著目前卓鄭內閣僅可能只是過渡期。另民進黨在新北市長、台北市長及桃園市長選舉上,皆尚未有合適候選人產生,若著眼於2026 年地方選舉獲勝,林鄭兩人也可能參選。但兩人若在這兩年內沒有高政治聲量,反而不利於其地方選舉選情。
民進黨內現可以挑戰賴清德之權力者,大致上是林佳龍、陳其邁,前者為正國會派系龍頭,後者為高雄市長。而鄭文燦因論文案、桃色糾紛及輔選桃園市六席立委全軍覆沒,恐怕未來已對賴清德不構成權力威脅及挑戰。
最後,新潮流系獨大悖離傳統派系共治慣例。正國會精神領袖游錫堃因民進黨在立法院淪為少數黨,競選立法院長失利,從立院院長卸任下來,在某種意義上弱化正國會政治影響力。此次新政府人事任命,未見對林佳龍、鄭文燦有妥適政治安排,這確實與黨內傳統派系共治精神相悖離。賴若無法理順黨內派系權力競爭,恐引發黨內另一波權力競逐與路線抉擇。
與此同時,民進黨否認九二共識,國民黨認同九二共識、民眾黨倡議兩岸一家親,圍繞在綠與藍白權力競逐與路線選擇,其激烈程度毫不亞於黨內派系權力鬥爭。此時,賴清德將陷入內憂外患、進退維谷之兩難地步。
未來賴清德與林佳龍、鄭文燦互動會如何展開呢?是否林鄭會被新政治權力核心加以邊緣化呢?致賴清德權力獨大一樹獨枝,難;或還是有其他政治職位安排呢?甚至再圖爭奪2026年台北市長、新北市長及桃園市長寶座選舉,此尚須進一步再觀察及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