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總統就職演說系列─國防篇】檢視國安面向論述

賴清德總統在就職演說中提到威懾戰略,顯示或威脅使用武力以迫使對方屈服的軍事戰略。圖/中央社
賴清德總統在就職演說中提到威懾戰略,顯示或威脅使用武力以迫使對方屈服的軍事戰略。圖/中央社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賴清德總統20日依據既定計畫於就職典禮發表演說,諸多政治觀察家與國家安全評論者,都會嚴肅檢視賴總統就職演說發言內容,並視此為傳送關鍵政治信號與宣示未來政策。

本稿針對涉及國家安全面向與軍事國防論述,提出評論與分析;首先必須指出,國家安全面向本來就涵蓋國家施政多項政策,就算以最狹義視角來觀察國家安全面向,將其窄化到國防政策格局,但若依據《國防法》第十條:「行政院制定國防政策,統合整體國力,督導所屬各機關辦理國防有關事務。」其實就可看出就算是最小範圍來思考,以國防政策作為國家安全領域骨幹時,都會涉及國家政務體系所有部會機關。

因此賴清德總統在就職演說中,以「行政立法協調合作,共同推動國政」、「民主台灣,世界之光」、「民主台灣,世界和平舵手」、「民主台灣,世界繁榮推手」、「樂民之樂,憂民之憂」、「團結力量大,繼續壯大國家」以及「台灣新世界,世界新台灣」等七個段落,所構成論述內容中,曾經提到多項國家施政項目,其實都會構成影響國家安全重要因素。

其次,賴清德總統在就職演說中所提到多個歷史節點,其中包括1949年、1996年、2024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八十年以及1624年,並且引述1921年當時蔣渭水先生針對臺灣所表達觀點,再加上提到2050年淨零轉型,其實就可以看出其所強調歷史理念,但卻無情地切割中華民國誕生歷史端點與整個先烈先賢創建民國歷程。

歷史觀其實是戰略觀重要基礎,更是國家安全理念重要元素;對於價值取捨與政策選擇來說,歷史認知更是意識形態根本基礎。賴清德總統未來面對國家安全挑戰之戰略考量與政策選項,看起來很難擺脫其所抱持歷史觀點,所構成之心牢與囚籠。面對台灣社會嚴重極化與矛盾,歷史詮釋上存在歧異與刻意曲解,將會嚴重影響國家安全決策。

雖然賴清德總統面對台灣內部社會與政治極化現象,希望透過「全體國人不分族群,也不論先來後到,只要認同台灣,都是這個國家的主人。無論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或是台灣,皆是我們自己或國際友人稱呼我們國家的名稱,都一樣響亮。就讓我們不分彼此,大家一條心,大步走向世界!」論述之政治喊話加以安撫,但很可能在24小時之內,就可以證實賴清德總統有無本事團結內部化解衝突。

總統就職前立法院爆發衝突,院外群眾聚集成為社會再度可能極化分裂表徵,賴清德總統是否要讓立院即將上演衝突攤牌,成為象徵其就職後政局變化之風景線,其實就在考驗賴清德就職後誠信與能耐。必須在此提醒,政治人物發表論述總是棉裡藏針笑裡藏刀,在高喊團結時指控與懷疑反對者忠誠度,不斷惡意扣上完全莫須有帽子與罪名,完全符合政治指控毋須證據基本法則。

同樣在面對外部時,更是聲稱釋出善意,堆疊華麗辭藻來掩蓋攻訐對方意涵,這恐怕亦是完全無法讓對方感受到善意,特別在就職演說中不斷強調「脅迫」、「文攻武嚇」、「威脅滲透」以及「併吞」;恐怕就很難讓對方感受任何善意,只會讓矛盾繼續加深。

並且再向中共解放軍借用其正規軍語「威懾戰略」(strategy of deterrence),顯示或威脅使用武力以迫使對方屈服的軍事戰略。講出「跟全球民主國家肩並肩,形成和平共同體,來發揮威懾力量,避免戰爭發生,靠實力達到和平的目標!」儘管在辭語選用算是相當「接地氣」,但恐怕到頭來還是會自討沒趣,聽在對方耳中,完全會與自以為是認為或自稱這篇演說將會釋出善意背道而馳。

最後還是必須要說,國安政策本來就是有其延續性,國安決策過程亦有其鈍重性,相關因素更是有其多面性;整個兩岸情勢發展到如此地步,台北夾在北京與華盛頓對立較勁中間,本來就會充滿各種無奈。對於建構軍事實力來說,受到多方約制,外交空間運作亦受到無情擠壓,兩岸應對更是處處失誤,但若是再受到歷史認知所影響,未來能夠施展空間恐怕更不樂觀。

國族衝突始於意識形態矛盾潛力不勝枚舉,而意識形態對立就是源起於歷史觀點歧異與曲解,台灣社會已經嚴重極化,兩岸對立更是嚴重,賴清德總統就職演說是否會激化整個情勢,吾人很快就會獲得答案!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