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千年前楚王吃什麼?武王墩墓考古有重大進展

2024年5月20日,安徽淮南武王墩墓內最大的青銅鼎被放置在武王墩考古實驗室內。結合墓葬規模、結構、出土文字材料與文獻史料等綜合分析,武王墩墓主身份可能是《史記·楚世家》記載的楚考烈王。圖/中新社記者  張強
2024年5月20日,安徽淮南武王墩墓內最大的青銅鼎被放置在武王墩考古實驗室內。結合墓葬規模、結構、出土文字材料與文獻史料等綜合分析,武王墩墓主身份可能是《史記·楚世家》記載的楚考烈王。圖/中新社記者 張強

近日,大陸考古界重大專案武王墩墓考古取得重要進展。武王墩墓位於大陸中東部的安徽省淮南市,是戰國晚期楚國的高等級大型墓葬,也是目前大陸首次見到的、結構清晰明確的九室楚墓,是楚國最高等級的喪葬禮制。

結合墓葬規模、結構、出土文字材料與文獻史料等綜合分析,武王墩墓主身份可能是《史記·楚世家》記載的楚考烈王。他曾是秦國的「人質」,是秦王的正牌女婿,後在春申君黃歇的幫助下逃歸楚國,繼承王位,成為楚國第39任王。成語「毛遂自薦」與楚考烈王有關——毛遂隨趙國平原君出使楚國,面見的就是楚考烈王。

武王墩考古,自2020年啟動搶救性發掘工作以來,提取並保護了大量珍貴文物。目前,武王墩墓已提取各類文物3000多件(組),以及大量動植物遺存。

武王墩墓九室中的東一室出土文物以青銅器為主,目前已提取青銅器150多件(組),涵蓋了炊煮器、盛食器、酒器、水器等多種前所未見的新器型。此外,還有百餘件案、俎、盒、榻等漆木質飲食宴享起居用具。

考古發掘現場旁邊建有幾間臨時的考古實驗室,包括低氧滅菌室、紡織品文物保護室、無機質文物保護室。在這裡,研究人員用科技起底楚王的飲食清單。

大陸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員、武王墩考古專案實驗室負責人張治國說,武王墩墓動物骨骼遺存鑒定出有黃牛、豬、狗等10餘種動物;植物遺存發現了葫蘆、甜瓜、梅、栗等瓜果、堅果,粟、黍、水稻等農作物,花椒、錦葵等香料作物,以及傳統中藥植物吳茱萸等。

張治國介紹,古人講究視死如生。這些遺存不僅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飲食偏好,也揭示了當時楚國的飲食文化。

在古代,鼎一般被作為烹煮器,簋、簠、敦等屬於盛放器。張治國稱,「武王墩墓出土動植物遺存中,棗、梅子、甜瓜子的量很大。有的鼎裡的動物遺存量很大,可能是一道菜肴。目前已經發現的菜肴有燉牛排,還有葷素搭配的栗子燒肉。」

張治國指著其中一件銅鼎說:「經研究,這裡面燉有葫蘆、雉等,還加了姜和梅子等配料。」

在武王墩墓考古發掘實驗室的出土文物對外展示區域,有一件罕見的「折疊腿」青銅甗:它三足高挑纖細,「膝蓋處」設置折疊機關,折疊可達90度。專家推測「折疊腿」的設計可能是為了便於攜帶。這款甗風格獨特,也有可能是外地貴族贈送的隨葬禮物。

據武王墩墓考古隊執行領隊方玲介紹,與青銅鼎不同的是,青銅甗由一件青銅底座和一件底部鏤空的敞口青銅器組成。「在武王墩墓發現了三件青銅甗。我們現在常用的蒸鍋,其實就是甗在漫長歷史中演化而來。」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