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專論】兩岸交流底層邏輯不變 賴總統應從民眾視角出發

賴清德(中)就職演說在兩岸社會引發熱議,泛藍選民則對演說兩岸關係尖銳化感到擔憂。圖/總統府flickr
賴清德(中)就職演說在兩岸社會引發熱議,泛藍選民則對演說兩岸關係尖銳化感到擔憂。圖/總統府flickr

馮寧默/政治大學博士生

賴清德就職演說在兩岸社會引發熱議,賴清德支持者對其就職演說基調和內容抱持肯定,泛藍選民則對演說兩岸關係尖銳化感到擔憂,大陸方面針對演說內容中的「一邊一國」、民主抗衡威權、指認大陸帶來和平陰影等內容做出嚴厲表態,523上演「聯合演訓」範圍超越攪動區域神經,海峽兩岸風高浪急是否預示著兩岸交流的基礎已然不復存在?

兩岸仍保有底層交流邏輯

在兩岸交流中,雙方的意願起到決定作用。就賴清德方面而言,賴清德接棒蔡英文,就職演說中大談特談「中國威脅」,大有新官上任三把火,展現一番作為的決心。但具體到執政環節,作為民進黨籍賴清德還未展現出顯著超越蔡英文的抗爭作為。蔡英文8年任期內經驗頗豐,既有兩岸和緩、審慎接觸的表態,也有風高浪急、針鋒相對的階段,臺海經過2022年裴洛西訪臺的重大危機時刻,最終仍維持了克制局面未釀成重大事端,可見兩岸展現了保守雙方交流的底層邏輯。就賴清德個人而言,蔡英文時代已在謀求實質獨立的道路上下了一番功夫,輪到賴清德接力,除非改變中華民國憲法,現有結構內能夠做出改變很有限,台灣若修改憲法又會觸及中國大陸的利益,也未見得能獲得美國讚同,賴清德不得不慎之又慎。回到就職演說內文,賴清德雖屢次提及「中國威脅」,同時也不忘強調「以對話取代對抗,交流取代圍堵」,提出恢復陸客觀光和學位生赴臺就學,這說明賴清德暫時無意改變兩岸交流的底層邏輯。

就中國大陸方面而言,國台辦回應稱就職演說為「台獨告白」,反對外來勢力干預臺海,中國大陸外交部長王毅表示《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報》彰顯臺灣法理歸屬清楚,譴責賴清德謀求台獨的主張。兩份回應措辭嚴厲,但其劍鋒所指僅限臺灣地區領導人,回應明確區分了賴清德和「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14億中國人」,內文對待臺灣民眾必稱「同胞」,重申了「兩岸同胞走近走親」的願景,可見大陸方面區別對待臺灣地區領導人和普通民眾,對普通民眾友好交流的底層邏輯不改。

大陸的惠台交流應看得到吃得到

回顧中共革命歷史,早在1925年毛澤東就出版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明確區分了當時社會存在各階層,用以辨析誰可以「團結、依靠」,誰需要「打擊」,在臺灣解嚴兩岸交流初期確有依賴高層交流、建立政治互信的階段,2008年兩岸達成協議開放陸客赴臺旅遊,2014年大陸首次提出「三中一青」,將以往不受重視的臺灣中南部、中小企業、中低收入階層和青年擺放在舞臺C位,2017年又提出「一帶一線」,強調「青年一帶、基層一線」,兩岸交流從官方走向民間,疫情期間兩岸交流經歷暫時坎坷,疫情之後兩岸民間交流擴大開放,今年4月賴清德就任前夕,國民黨籍立法院總召傅崐萁率團訪陸帶來顯著交流成果,臺灣文旦柚恢復輸陸、重啟福建居民赴馬祖觀光及福建省政府新一波13項惠臺措施接連落地,可見大陸並不改變針對臺灣社會經濟與民間交往的友好基調。

縱觀目前兩岸交往,辛苦和機遇共存,蔡英文任期內針對兩岸交流做出許多限制,例如處罰海峽論壇參與者,將一切交流團冠之「紅色統戰團」汙名化,賴清德大概率將繼承甚至延展這些「規矩」的覆蓋面,兩岸交流蒙上陰影。大陸方面若堅持兩岸交流,必須規避臺灣政府的相關法規。筆者認為,繼續人民歷史觀,從臺灣民眾的視角出發,做普通民眾能夠看得見、吃得到的交流才是王道,筆者認為大陸將繼續相關惠臺政策、推陳出新吸納臺青赴陸就業創業,近年來大陸app「小紅書」、TikTok等風靡臺灣年輕人,背後是大陸「國潮興起」與生活方式領域的變革,無論是「躺平」還是「鬆弛感」與台灣青年一代「小確幸」的追求不謀而合,未來兩岸交流除了中華民族共同民俗、傳統文化與宗教往來,也可以採取青年人熱愛的音樂、美食、興趣愛好與生活方式交流。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