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幼鳥救護見成效 每年給4000隻鳥當「爸爸」

6月6日,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救護員許樹群,正給一隻右翅截斷的鳳頭蜂鷹餵食。圖/取自《新京報》
6月6日,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救護員許樹群,正給一隻右翅截斷的鳳頭蜂鷹餵食。圖/取自《新京報》

據《新京報》報導,數據顯示,北京的野生鳥類已達到519種,北京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鳥天堂」。每年5月至7月是北京鳥類繁育高峰期,新生的幼鳥最需要「鳥媽媽」呵護。如果「鳥媽媽」恰巧不在身邊,誰能夠幫助牠們?
幸運的是,北京市有個野生動物救護中心(以下簡稱救護中心)有一群「鳥爸爸」。當幼鳥意外離巢或有生命危險時,他們會及時趕到,進行救護和餵養。等到幼鳥「翅膀硬了」,再把牠們放歸大自然。這些「鳥爸爸」,就是救護中心的工作人員。

一隻右翅截斷的鳳頭蜂鷹正被人工餵食。圖/取自《新京報》

一隻右翅截斷的鳳頭蜂鷹正被人工餵食。圖/取自《新京報》
救護中心平均每年會接收幫助4000多隻鳥,想想這是個辛苦又忙碌的工作。
「救助野生動物這項工作有一定的危險性,又比較辛苦,所以這裡男的工作人員比較多。」救護中心救護管理科飼養班班長趙景偉說。
隻見他用小鑷子夾起一點食糜,正在餵他手心裡的「小肉球」。幾天前,救護中心接收了19隻剛出殼的小麻雀。

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一窩被救護中心接收的麻雀幼鳥。圖/取自《新京報》

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一窩被救護中心接收的麻雀幼鳥。圖/取自《新京報》
趙景偉每天都會給牠們製作「嬰兒輔食」:把牛肉、雞肉、雞蛋、胡蘿蔔、香蕉等食材攪成食糜,每天至少得餵七八次。「這和養小孩一樣,最重要的是得有耐心。」
趙景偉(藍色衣服)與獸醫王川正在取羊奶,因為羊奶可以給其他沒有媽媽的小動物喝。
《新京報》指出,救護中心平均每年接收4000多隻鳥,放歸1700隻左右。隨著大眾對野生動物保護的意識逐漸提高,每年的咨詢或求助電話數量達到了10000次以上。

飼養班班長趙景偉用小鑷子夾取食物餵養骨頂雞幼鳥。圖/取自《新京報》

飼養班班長趙景偉用小鑷子夾取食物餵養骨頂雞幼鳥。圖/取自《新京報》

救護中心科研宣教科副科長張亞瓊介紹:「幼鳥最好的照顧方一定是牠的父母。比如那種剛出生的、帶小絨毛的,要盡量把牠放回巢里或者流浪貓碰不到的地方,等待幼鳥父母的歸來。還有小鳥逐漸長大,需要出巢學飛,就會在地上蹦蹦跳跳的。市民可能會誤解牠是從巢里掉下來的,其實牠的父母可能就在樹上望著牠。所以最好不要過多干預,要給牠一些空間。」

兩隻在隔離籠捨休養的猛禽。圖/取自《新京報》

兩隻在隔離籠捨休養的猛禽。圖/取自《新京報》

一早,救護員謝海生和楊宗波接到任務,要去順義區的兩個派出所接收被救鳥。救護中心共有救護員4名,他們兩人一組,輪流負責出外勤和接聽救助電話。」救護員謝海生說,「幼鳥孵化期和出巢期的工作量特別大,此前一天光電話就接了一百多個,兩輛車跑了十個點,一共接收了104隻鳥。」
第一站是馬坡派出所,一隻受傷的白骨頂(一種秧雞科骨頂屬鳥類)被好心市民送到了這裡。謝海生第一時間對這隻白骨頂做了初步檢查,「下顎骨斷了,已經沒法進食。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及時救治牠是堅持不了多久的。」第二站是牛欄山派出所,他們接收了一隻家燕幼鳥,牠的整體狀態還不錯。

6月6日,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獸醫給剛接收的白骨頂做身體檢查。圖/取自《新京報》

6月6日,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獸醫給剛接收的白骨頂做身體檢查。圖/取自《新京報》

另外,兩位救護員一刻不停地趕回了救護中心。剛被接收的那隻白骨頂很快就躺在了手術台上。獸醫王川給白骨頂進行了初步體檢,發現牠除了下顎骨骨折外,心衰也比較嚴重,呼吸困難,於是立刻給牠進行了藥物、補液治療和傷口的包扎固定。王川還將根據白骨頂的病情變化制定後續治療方案,確保牠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
在潮白河畔一處水坑邊,飼養班班長趙景偉把3個救護箱放在草地上。這天要放歸的是3隻經救治已經恢復健康的水鳥,包括一隻夜鷺、一隻池鷺和一隻蒼鷺。趙景偉依次打開救護箱,鳥兒們飛出來,飛過水坑,在樹林裡消失。

救護員從市民家中救護撿到的疣鼻天鵝。圖/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網站

救護員從市民家中救護撿到的疣鼻天鵝。圖/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網站

潮白河畔,飼養班班長趙景偉正放歸一隻傷愈的蒼鷺。看著這些恢復健康的「鳥孩子」們頭也不回地飛走,趙景偉顯得十分平靜。「孩子長大了就得學會放手,不可能永遠被大人護著。」飼養班班長趙景偉看著被救助的野生動物,露出了笑容。

放歸的是3隻經救治已經恢復健康的水鳥。圖/取自《新京報》

放歸的是3隻經救治已經恢復健康的水鳥。圖/取自《新京報》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