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金財專欄】大陸對台政策戰略自信與定力:以海峽論壇為例

第十六屆海峽論壇15日在福州舉行,大陸展現戰略自信與訂立。圖/新華社
第十六屆海峽論壇15日在福州舉行,大陸展現戰略自信與訂立。圖/新華社

柳金財/臺灣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兼澄正書院主任

第十六屆海峽論壇以堅持「民間性、草根性、廣泛性」定位,延續「擴大民間交流、深化融合發展」主題八年,主會場設在福建廈門,由兩岸86個單位共同主辦,舉辦主論壇活動以及基層交流、青年交流、文化交流、經濟交流四大板塊50場活動,約7000位各界嘉賓參與。 大陸連續辦理十六屆海峽論壇,展現戰略自信及定力,旨在達成追求「融合促統」、「融合漸統」、「融合和統」的目標。

自大陸舉辦海峽論壇以來,作為兩岸規模最大、參與最廣泛的民間交流活動,計已舉辦大小活動660餘場,累計吸引兩岸民眾約33萬人次共同參與。 其中,臺灣嘉賓以基層群眾為主,涵蓋臺灣工青婦、鄉鎮村裡等30多個界別50多個領域。 這顯示大陸對台政策從強調「三中一青」(中小企業、中南部、中低收入、青年人)到「一代一線」(青年世代、基層路線)歷程。

尤其是設置及支援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 通過完善同台企臺胞分享發展機遇和落實同等待遇的政策,為臺灣基層民眾、青年群體參與兩岸交流合作提供更多便利條件。 同時,給予臺胞、台生、台師及台幹在陸生活、學習、就業及創業之「同等待遇」,產生「磁吸效應」及「示範效應」,利於創造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及中華共同家園,完成國家完全統一及振興中華民族。

十六屆論壇是經國台辦批准的2024年對台交流重點專案,彙聚相關主題:鄉村振興與基層治理創新; 兩岸鄉村建設與文化遺產保護; 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的理論與實踐; 轉型期低收入人口的社會保護政策; 兩岸茶科技研發與創新發展; 精準農業與科技合作等。 對比第十五屆海峽論壇,本屆論壇呈現諸多特色,具有延續性、一致性及擴散性、創新性。

一、十六屆總體規模大於2023年十五屆,相對於疫情前規模1至2萬人規模縮小,未來可恢復到疫情前規模。

2024年第十六屆參與臺灣政黨代表、臺灣主辦機構代表,行業代表、社團負責人以及工青婦、科教文衛、農林水利、民間信仰各界別嘉賓共7000餘。 陸續舉辦論壇大會以及基層、青年、文化、經濟交流四大板塊50餘項活動。 15屆論壇是新冠疫情乙類乙管后舉辦的最大規模兩岸民間交流活動,延續擴大民間交流、深化融合發展主題,設置青年、基層、文化、經濟四大板塊37場活動,舉辦其他14場活動,計51場活動,參與人數約5000餘人。

從疫情結束後所舉辦兩次海峽論壇檢視,凸顯大陸對台政策系立基於兩岸社會本位、人民中心,從寄希望於臺灣當局調整至更寄希望於臺灣人民。 大陸對台政策在於掌握牢牢要掌握兩岸關係發展主動權及主導權,尤其面臨民進黨當局不承認“九二共識”,又提出反制式兩岸政策降低兩岸交流。 因此持續舉辦海峽論壇,意謂著對台政策深化兩岸融合途徑及融合和統主軸並未改變。

二、本屆國民黨副主席及雲林縣長參與,顯示國民黨及地方首長希冀論壇扮演緩和衝突扮演和平緩衝角色。

儘管民進黨當局宣稱海峽論壇為所謂大陸“統戰工具”,不樂見臺灣各政黨及地方首長參與。 但此次論壇國民黨由副主席連勝文及大陸事務部主任林祖嘉、副主任鄧岱賢代表參與,雲林縣長張麗善自費參與及金門副縣長,藍營尚有黨籍民意代表、地方民代、地方首長與會,參加海峽論壇相關活動。 民眾黨則由中央委員、台商事務委員會主委張凱鈞組織參訪團。

國民黨參與人員層級比其他政黨較高,黨主席朱立倫表示將由副主席連勝文率團參加,並率領大陸事務部正副主管。 另雲林縣、金門縣政府也向陸委會申請赴陸許可,其中雲林縣長張麗善赴陸計劃目的,系基於推廣雲林優質農特產品參加此次論壇,期盼能為雲林文旦柚等農產品爭取銷售大陸地區可能。 儘管赴陸經費來源由張麗善縣長自費,非縣府經費支應,旨在避免被標籤化及「抹紅」。

這顯示在民進黨當局無法與大陸通過對話與協商之際,臺灣各政黨及藍營執政縣市長,僅能通過自力救濟方式解決兩岸交流所衍生問題。 十五屆論壇臺灣各政黨參與規模及層級相當,國民黨系由副主席夏立言率領,及台東縣長饒慶鈴參與。 論壇結束後,國台辦宣佈解禁台灣釋迦進口,僅限於台東縣。 台當局陸委會對此跳腳聲稱「此舉為分化台灣社會的統戰行為」,這顯示在兩岸當局無法重啟協商情況下,國民黨及其地方首長基於民眾權益尋求自力救濟,通過論壇取得發言權影響兩岸交流政策。

三、民進黨在海峽論壇中持續缺席,形成在兩岸關係發展中自我邊緣化。

國民黨承認「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及承認自己是中國人; 民眾黨表達認同「兩岸一家親」,兩黨試圖取得兩岸關係發言權。 至於民進黨因本身不承認“九二共識”,無法重啟兩岸對話與協商。 無論政府層級或地方層級政府官員、親綠社團組織及學者專家皆缺席下,民進黨失去兩岸關係發展詮釋權及發言權。

台陸委會宣稱「海峽論壇是統戰活動」,對參與海峽論壇者對其提出「台灣認同」的質疑。 甚至民進黨人士批評藍白政黨及受邀請參與民眾,系受到大陸統戰、認知作戰影響而成為「在地協力者」角色而不自知。 國民黨與民眾黨則認為兩岸交流及對話,利於相互認識、瞭解,及助於建立兩岸和平框架之穩定性。

四、大陸提出創新優惠措施持續增加。

大陸展現對台政策便利性,第十六屆面向臺灣青年提供1600多個就業崗位,推動兩岸有關機構和企業簽訂多項協定,促成一批兩岸融合發展專案落地福建。 為增強臺灣民眾赴陸便利性,廈門宣佈啟用「近便利」臺胞服務專區,近便利臺胞服務區整合及多個警種的證件辦理。 在嘉賓下榻飯店提供落地移動支付業務辦理,並稱臺胞證、居住證、臨時入境機動車駕駛許可將依託服務專區實現「三證聯辦」。 臺胞證辦理工作日也已壓縮至三天,緊急情況可當日取證。

至於「一站集辦」方面,對於首次來大陸的臺胞,可一次辦妥各類通行證件、手機卡、銀行卡。 特別是在泉州舉辦的首屆兩岸中小企業暨兩岸徵信論壇上,推出大陸首創的「台灣手機號碼簽約手機銀行功能」,將讓臺灣民眾可直接用臺灣門號簽約大陸金融服務。 台灣手機號碼簽約手機銀行功能,這有別既往臺灣民眾須先開立大陸手機號碼始能簽約手機銀行(服務)的情況。 另「臺胞台企登陸第一數據港」,推動數據賦能,已有1萬4,533名臺灣人、590家台資企業註冊,提升臺灣民眾往來大陸支付便利性。

第十五屆向臺灣青年提供1200多個就業崗位、1000多個實習實訓崗位,彙編發佈10省(市)惠及台青政策,推動一批閩台青年鄉建鄉創項目簽約落地,推動兩岸有關單位和企業簽訂鄉村振興、台青創業,以及科技、教育、文化、金融行業合作等多項協定。 為一批台青台企提供優質金融服務和專案融資對接平臺。

五、凸顯兩岸官方層級與地方層級政府的合作及分離,大陸從官方到地方高度一致,台方則官方層級與地方層級、藍白與綠政黨欠缺整合,存在政黨輪替導致兩岸政策改弦更張風險。

大陸對台政策從決策對執行層面,官方到地方具有一致性及整合。 從大陸對台方針政策的角度,海峽論壇舉辦向兩岸釋出明確資訊,即無論兩岸形勢如何變化,大陸具推進兩岸交流合作的決心,各級各部門協同推進融合發展步調一致、舉措有力。 在當前複雜嚴峻的兩岸形勢下,海峽論壇作為兩岸民眾交流合作的重要橋樑、民意溝通的重要紐帶,彰顯出大陸對台方針政策一貫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反觀臺灣方面則凸顯官方層級與地方層級、民進黨與國民黨、民眾黨對立衝突,難以形成合力。 民進黨當局或是試圖道德勸說臺灣民眾,勸誡勿登陸參加; 或是藉由所謂「國安五法」產生潛在的寒蟬效應及強化自我審查機制,以達到弱化兩岸交流目的。 儘管陸委會提出「三個禁止」:禁止在台辦理相關活動; 禁止政府機關人員參與; 禁止參加「民主協商」、推動「一國兩制臺灣方案」。

是故,民進黨自絕於海峽論壇參與及各項交流,國民黨及民眾黨率團參與,印證臺灣兩岸路線存在政黨差異及因政黨一旦輪替在兩岸政策變動。 這不僅邊緣化民進黨兩岸論述及路線之話語權及主導權; 也深化臺灣內部「綠官方」與「藍地方」兩岸政策之衝突,也凸顯臺灣內部政黨輪替,將深深影響其兩岸路線選擇。

六、凸顯國民黨、民眾黨與大陸在兩岸政策核心主張較為相向,受主流民意支援藍白政黨主張兩岸應交流及對話。

對總統賴清德提出所謂「兩岸互不隸屬論」,並未公開承認兩岸具有同根同源、同文同種關係,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重申,「臺灣自古屬中國,臺灣同胞天生就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歷史不容扭曲,血緣無法改變」; 強調「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從未分裂」,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始能確保台海和平; 並稱「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同根同源同文同種,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 兩岸同屬一個國家、兩岸同胞同屬一個民族從未改變。

國民黨副主席連勝文則提出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與大陸展開交流合作; 並指「作為一個地道的臺灣人,也可以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民眾黨中央委員、台商事務委員會主委張凱鈞稱,當前兩岸互動因民進黨的「斷流」降至冰點,堅持「逢中必反」及「抗中保台」路線,激化兩岸對立對抗,致台海風險衝突升高。 民眾黨表明始終堅持「兩岸一家親」,將繼續推動兩岸交流合作,共同追求兩岸和平發展,共謀台海和平與民眾福祉。

七、兩岸民間組織簽署多項合作協定,這顯示兩岸民間社團組織自主性,積極建構兩岸交流邁向正常化、健康化及常態化、機制化。

本屆海峽論壇活動現場,舉行海峽兩岸鄉村振興與融合發展專案合作簽約儀式舉行。 現場舉行兩岸鄉村振興與融合發展專案合作簽約儀式,多個項目計劃落地廈門。 由海峽兩岸交流基地、臺灣品牌農業推廣協會與中國海峽兩岸農業協會、臺灣生態教育農園協會共同簽署海峽兩岸鄉村振興與融合發展專案合作協定。 合作各方將在廈門打造孵化平臺,聚焦兩岸智慧化農業發展,加強對接,互通有無,共同打造新型農業產業鏈。

兩岸中小企業、社會團體組織還在兩岸中小企業暨兩岸徵信論壇上,共同簽署《海峽兩岸中小企業共同參與福建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備忘錄》。 福建省民族團結進步協會與台灣少數民族歷屆鄉鎮市區長總會共同簽署的《兩岸民族共好合作框架協定》,邀請兩岸產業已簽約合作或落地的項目負責人交流專案成效,推動產業研究的深入與創新,促進兩岸民族資源分享、共融、共贏。

參與兩岸人工智慧技術創新與產業促進策略合作計劃簽約的臺灣人工智慧發展協會理事長徐冠勝表示,未來會成立一個聯盟,將和臺灣一些大廠合作,由他們提供技術支撐; 聯盟還包括兩岸間一些企業,共同推動兩岸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更能推動兩岸間科創合。 此外,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和臺灣兩岸實業有限公司在福建平潭綜合實驗區簽約,啟動合編《閩台尋根祠典》。 這顯示兩岸社會組織,藉由多領域及多管道方式,積極強化兩岸交流及合作,促進融合發展邁向兩岸和平、平等互惠及共榮共存。

八、推動兩岸融合途徑落實一代一線,凸顯對臺灣基層社會及青年世代的重視。

大陸對台政策立基於兩岸社會本位、人民核心,從政府主導轉向社會取向,故兩岸關係根基在兩岸民間社會活力,動力在兩岸人民積極性,希望在青年創新性。 兩岸基層和青年族群無疑是本屆論壇最閃亮的主角。 本屆海峽論壇的青年版共設有海峽青年論壇、海峽兩岸體育嘉年華等13項活動,與會臺灣青年人數超過2000人。

兩岸青年交流及對話,不僅促進兩岸社會溝通、合作及和解,培養相互尊重包容及共識,可有效化解對立意識及敵意,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消除一系列「去中國化」措施,所帶來「文化台獨」、「漸進式台獨」對中國認同戕害,利於兩岸和平穩定關係架構建立。 民進黨當局執政後,兩岸因無「九二共識」基礎,彼此建構衝突性政策目標,致雙方政策陷入壓制及反制之惡性循環。 因此,加強兩岸社會本位的基層一線及年輕世代交流對話,兩岸可以避免錯失開啟和平穩定正常交流的機會之窗。

臺灣年輕世代受到教科書改變及「去中國化」政策影響,致中國意識及中國認同較為淡薄,甚至受到極端「臺灣意識」及「台灣認同」影響,造成臺灣基層與年輕一代對大陸印象偏向負面認知,或者是不太關心大陸發展。 但通過基層及年輕世代交流,可以強化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 必須澄清是,所謂「台灣認同」並不等於認同「臺灣應獨立建國」,也非代表支援「去中國化」政策。「台灣認同」是在共同歷史記憶及生活經驗中不斷型塑而成,與其說是「天然獨」,毋寧說是「天然台」。 大部分臺灣民眾認同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具有「泛中國人認同」。(本文轉載華夏經緯網)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