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專論】逐家好!背閩南語文章讓「逐家」都想哭?

教育部國教署自106年起開辦「閩南語沉浸式教學計畫」。圖/取自教育部網站
教育部國教署自106年起開辦「閩南語沉浸式教學計畫」。圖/取自教育部網站

劉新圓/樂齡學習中心兼任講師
 最近有家長抱怨,孩子為了準備閩南語月考,半夜背文章背到哭。文章被拍照上傳,上面寫滿了密密麻麻的注音符號,簡直是字字血淚,看了都讓人想哭,更別說是可憐的孩子了。

 閩南語教學「背文章背到哭」

即便母語為閩南語,試讀這篇文稿,恐怕也會覺得「寸步難行」。開篇劈頭就是「逐家好!」明明是「大家」,為何偏要寫「逐家」?想必有經過語言學者考證。以閩南語讀「大小」的「大」,和表示眾人的「大家」的「大」,發音並不相同,後者為短促的入聲字,寫「逐」確實比較合理。

可是,如果要細究發音,那麼寫「家」也是錯的。所以有人說,正確的寫法是「逐介」,至於「大家」反而是誤用,因為它原本意指術有專精的大宗師,而非眾人。

考證方言的本字,很有趣,但如果把考證的結果普及化,特別是推行到中小學義務教育當中,就茲事體大了。語言畢竟是溝通的工具,除非從事語文研究,否則對其他多數人而言,只要能溝通就夠了,過分講究,不僅無助於溝通,甚至會耽誤知識的學習。

舉例來說,「抓狂」是閩南語常用而且目前兩岸都普遍使用的詞彙。假如拘泥在發音,則「掠狂」才正確。然而,語言就是如此「積非成是」地「蠻不講理」,若堅持寫「掠狂」,別人說你錯,你還百口莫辯呢!

所以,如果牽就普及,就應該寫「大家」,一目瞭然;如果非講究考證、發音不可,就應該全部遵循發音的原則,寫「逐介」。搞個不上不下的「逐家」,反而是最糟糕的。

另一個讓這孩子哭的原因,大概就是注音了吧?其實,注音符號是為國語量身訂作的,它只有四聲,又缺濁音與入聲,要拿來標示有七聲、濁音與入聲的閩南語,必然漏洞百出。可是台灣的師生們早已習慣以注音符號標示漢字,要立即轉換、適應較為精準的西式拼音,非常困難。

 本土語言教學不易編出理想教材,學習效率差

由於用字爭議多,使得本土語言不易編出理想的教材,注音習慣的難以扭轉,又平添本土語言發音的困擾,整個學習效率差。如今還冒出月考來逼迫學習,除了惹哭孩子之外,就是搞得民怨沸騰,徒增反感罷了。

為了推動《國家語言發展法》,文化部未來5年還要投注321億元,會不會白白浪費?頗令人憂心。早在本法立法前,小學就實施本土語言教學將近30年,是不是應該先好好檢討一下成效,找到具體的改進方法再說?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