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兼澄正書院主任
在海峽論壇結束後,大陸立即祭出懲獨22條意見,對台政策可謂是軟硬兼施、壓制及懷柔並行,印證對台政策是硬的更硬、軟的更軟。大陸對台政策試圖展現戰略自信及定力,及對兩岸關係擁有主導權及發展權。然毋庸置疑是,在兩岸欠缺九二共識前提下,既無第一軌道官方對話,也無第二軌道海基海協對話;即使第三軌道民間社會組織對話,更是復之闕如。
因此,日前第十六屆海峽論壇 • 兩岸智庫論壇更顯彌足珍貴。兩岸100多位知名專家學者和各界人士圍繞「兩岸融合發展與臺灣機遇」主題展開研討和交流。智庫論壇作為海峽論壇的重要活動項目,具有代表性、多元性和包容性,是擴大兩岸民間交流,凝聚兩岸共識的重要平臺。此次兩岸智庫圍繞推進兩岸重點區域融合發展實踐、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擴大和深化兩岸人文交流合作等議題,發揮智庫和專家學者在促進海峽兩岸交流交往中的智慧和力量。
與海峽論壇相輔相成兩岸智庫論壇備受關注。海峽論壇立基於民間性、經濟性、社會性及文化性交流,這涉及兩岸政黨、青年、基層、少數民族、工會、商會、農會、漁會及宗教團體、宮廟組織、社工、教育及環保等各領域組織相互交流、示範學習。其他如國共論壇、海峽論壇及各領域論壇,皆發揮兩岸社會對話的功能。尤其是兩岸智庫論壇可發揮兩岸攜手開拓創新,匯聚智力資源,為擴大兩岸民間交流與學術交流添助力,為推動兩岸關係發展提出創新政策思維。
兩岸智庫論壇中來自台灣及大陸方面學者專家,紛紛表達對當前兩岸關係發展中兩岸融合重要性,凸顯九二共識及培養中華民族意識必要性。如兩岸發展研究基金會董事長丁守中指出,民進黨政府正逐步去中國化,改歷史、改課綱、改教科書,盡量跟大陸少交流,切斷歷史文化與政治的連接;呼籲台灣民眾應樹立中華民族意識,兩岸之間的和平與安全,以九二共識為基礎建構政治互信。
同時,來自台灣中國文化大學趙建民教授指出,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連接方面,兩岸完全可以有所作爲。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可讓很多政治問題,可以暫時擱在一旁。並澄清很多臺灣人稱自己爲臺灣人,有其歷史、地理等各方面的原因,不一定就是主張台獨。換言之,需要正本清源說明是,台灣認同不等於台獨認同,台灣社會幾乎約七成台灣認同,約四成具中國認同,但堅定主張台獨者僅約二成左右。
此次智庫論壇重視青年在兩岸融合中角色。如台灣海峽兩岸民意交流基金會秘書長朱鳳芝指出,兩岸民眾間常來常往,助於消除彼此間的誤解,化身為兩岸融合者,應鼓勵台青到大陸走走看看,消除因信息不對等産生的誤會。建議邀請年輕一代參加夏令營、冬令營活動。台灣競爭力論壇理事長紀俊臣教授則認為,福建正在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惠台政策措施出臺帶來的機遇是巨大的,臺胞「西進」發展完全可行。認為福建作為先試先行的示範區作用 ,青年兩岸融合過程中有其重要性,透過融合產生中華共同體意識。
上海市台灣研究會會長嚴安林教授指出,兩岸融合發展是實現兩岸和平統一和造福兩岸同胞的康莊大道。兩岸融合發展是對兩岸民眾心靈契合的有效實現方式,讓兩岸同胞在交流中交心,在交往中交心,促進心靈契合。南京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劉相平教授,進一步強調文化認同在兩岸融合過程中重要性,兩岸同胞同根同源,透過兩岸和平發展融合發展,兩岸的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一定能夠實現。換言之,兩岸融合俾助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形成,助益於促進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從而利於建構中華國族認同。
值得關注是,來自南臺灣的孫文南院院長汪明生教授,特別指出從融統角度檢視高雄,其重要性高於臺北及華盛頓。大陸若要談統必須想辦法聯合島內有生力量。可從全臺灣最早由藍轉綠的地區——高雄爲試點,著手改變。兩岸大局包含融合統一和民族復興,應從南臺灣高雄改變起。這顯示在兩岸融合過程中,台灣南部尤其高雄,扮演非常重要火車頭角色,翻轉台灣社會必先翻轉南台灣,要翻轉南台灣必先改變高雄,需要化綠地為藍天。
上述兩岸學者專家觀點有其共同點,即是顯示九二共識、中華民族及兩岸融合途徑,作為兩岸發展的基礎有其重要性。同時,應先重視南台灣尤其高雄,作為兩岸融合的重中之重角色,從兩岸交流中建立兩岸人民的文化認同、民族認同,最終形成國家認同。
隨後疫情時代的來臨,兩岸各領域交流逐漸由線上為主的交流,轉為實體會議研討為主,儘管兩岸當局第一軌道對話及第二軌道兩岸兩會對話,因欠缺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無法進行重啟協商。但各種民間社團及社會組織交流與對話仍可持續,包括各種民間性社團交流、智庫交流、學術教育文化交流、媒體交流愈趨熱絡,對於緩解兩岸敵意螺旋發揮降溫作用。毋庸置疑,民進黨因不承認九二共識,被排除在兩岸對話外。
首先,海峽論壇中兩岸智庫論壇,呈現大陸方面較為受政府支持特色,台灣則是社會團體組織突破民進黨當局限制的自發促進特色。大陸政府支持智庫論壇,顯示本屆論壇由福建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福建社會科學院、厦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閩台歷史文化研究院、福建社會科學院現代台灣研究所承辦。至於台灣方面,民進黨政府難以介入且限制官方及地方官員,甚至增加規範公立大學學者參與程序。
台灣方面則是由社會團體自發,如台灣競爭力論壇學會、台灣孫文南院、台灣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共同主辦,參與兩岸智庫論壇單位及專家學者,主要來自國民黨孫文學校、兩岸發展研究基金會、海棠文教基金會、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銘傳大學、佛光大學、文化大學學者等。至於國立大學部分台灣大學、中興大學,顯見在民進黨宣傳及限制下,政府機構及公立大學參與智庫論壇較少。
其次,國共兩岸智庫論壇發揮溝通大陸與國民黨對話作用。例如2023年2月,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率黨「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到對岸訪問,不僅與中共政治局常委王滬寧、國台辦主任宋濤等會面;也與大陸智庫「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舉辦「後疫情時期的兩岸關係與交流合作」座談會,討論「兩岸關係的機遇與挑戰」、「推動兩岸經濟交流合作」,及「促進兩岸同胞往來便利與權益保護」等議題。
國共智庫對話建立在雙方認同九二共識,透過政策理性溝通促進兩岸交流及解決交流衍生問題。
國共的兩岸智庫交流,利於擴大兩岸交流、加深經貿社會文化合作、共同解決問題,以及維護和平發展方面達成共識。
復次,民進黨反對參與海峽論壇,在兩岸關係上自陷邊緣化角色。民進黨雖然並不反對滬台雙城論壇及城市交流,但却反對參與海峽論壇。既往國民黨、新黨、親民黨、民眾黨人士及各領域涉及民間性、經濟性、基層性人士,皆曾出席論壇,早期尚有若干民進黨人士及親綠學者專家參與,現則相當缺乏。
現民進黨不僅明文規定不允許黨公職參加海峽論壇;同時,也規定不允許中央機構官員參與,至於地方首長參與則表示不樂見、不反對。這導致民進黨無法運用海峽論壇做為平台機制,爭取兩岸關係話語權及發展權;尤其海峽論壇中具有智庫論壇設計,可增加創新性政策意見討論及交流。
民進黨主政下陸委會界定海峽論壇為統戰活動,與一般的正常交流活動是不一樣的,正常的交流活動基本上沒有特別的目的,中間也不牽涉到利益;統戰活動基本上是用攏絡、動搖和收買的方法,達到政治目的。民進黨既宣稱海峽論壇是統戰平台,就會批判其他政黨、社會組織及個人參與者受統戰影響,從而標籤化參與者。兩岸智庫欠缺民進黨參與,致其喪失兩岸關係發展話語權。
再者,舉辦兩岸智庫交流可作為整合台灣社會意見之平台機制。民進黨未能參與智庫交流,不僅喪失在兩岸關係發言權;同時,在台灣社會將形成政府與社會在兩岸政策衝突。越八成民眾主張對話,僅二至三成民眾主張抗中保台路線 。
大陸當局整合從中央到地方資源舉辦海峽論壇,但台灣方面執政民進黨掌握綠中央,卻無法與藍地方整合參與論壇,致自我邊緣化喪失話語權,力量分散,形成各說各話難以形成共識。大陸對台政策從屬國家發展戰略,極力追求國家完全統一及中華民族復興。
最後,當國民黨執政時民進黨反而有機會涉足參與兩岸事務 ,包括兩岸城市交流及智庫交流。
大陸當局提出「九二共識」,作為與台灣各政黨交流的政治前提,因而民共對話談判可能性甚低。就兩岸城市交流而言,幾乎國民黨主政時期的民進黨執政各地方縣市長,皆至大陸參訪及交流,行銷觀光旅遊及農產品貿易。
在智庫交流及對話方面,也有些微發展。例如2012年10月前主席謝長廷曾首度登陸交流;2013年6月以組團方式至香港,與陸共同舉辦大型研討會。謝曾詮釋「憲法一中」、倡議一國兩市,啟動紅綠雙方的政策對話平台,作為民共未來正式對話的基礎與建立互信。
謝長廷兩岸論述或民共交流型態,或可避免民進黨在兩岸論述及路線上一再被邊緣化,爭奪若干話語權,然最終並未成為民進黨黨內主流路線,顯見內部在兩岸對話方面仍有分歧。儘管如此,謝長廷開啟智庫對話模式,後對民進黨兩岸交流政策產生些微影響。
例如2014年民進黨曾在「華山會議」總結報告前言,揭櫫倡議「本黨應該積極自信參與兩岸交流,包括智庫與地方執政縣市的城市交流」。此足見民進黨並不排斥第三軌道的兩岸智庫交流及城市交流,首次將智庫交流中的重要性及角色,明列在黨的重要政策文件中。同時,也不反對兩岸城市交流及論壇。然而,民進黨雖有政策宣示,但欠缺實質政策執行。
大陸對台政策主軸,已從「寄希望於台灣當局」轉向「更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對台政策標的群體即「戰略支持性團體」已改變。對台政策立基於「兩岸社會本位」及「兩岸人民中心」,著重基層性、民間性及社會性交流。民進黨因不承認九二共識,要以政黨名義與大陸接觸交流及對話,事實上確實有其困難。然而,民進黨無法參與海峽論壇及智庫論壇,更難發揮溝通對話功能及角色,勢將被排除其在兩岸關係發展中發言權,從而難以展現兩岸議題治理能力。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