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前瞻外語政策與翻譯

歐盟在翻譯上花費不貲,估算在總預算的百分之一。圖/取自歐盟IG
歐盟在翻譯上花費不貲,估算在總預算的百分之一。圖/取自歐盟IG

周中天/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及翻譯研究所退休教授

現在國際交流來往密切,各種語言都跨越國界,在各個國家有使用的機會。如此來看,大部分國家,多少都已經是「雙語」,甚至「多語」社會。就像在臺灣,我們以正體中文為主要書面文字,而口語上不但經常使用國語、閩南語、客家語,其實在各種場合,也都可以發現使用各種外國語言,如日、韓、泰、馬、法、德、西…等等的實例,南腔北調,好不熱鬧。

當然多種語言並存於同一社會,必然有多寡主從之分。大致上,有一類國家是以本國主流文化語言為主,作為教育、政治、文化、商業等各項活動的基礎;另一類國家則是以某一強勢外國語文作為本國的主要語言,或「官方語言」。

這兩種對國家語言政策的取向,反映了國家的文化信心與國際定位。堅持本國主流文化語言為主體,顯示國家民族文化的真正獨立自主,永續傳承,再求以平等互惠的地位吸取外來文化,進行交流發展,日新又新。至於採用外國語文作為本國通用語言,則顯然是受制於歷史因素,長久在強國殖民統治下,已經喪失民族自決與自尊,看似有獨立國號,完整主權,其實卻永遠臣服在外國強權文化之下,而對此現象,即便有識之士引以為憂、引以為恥,卻有更多的無知之輩為之沾沾自喜,以身為母國的附庸泱泱自得。

我們如果看看今天的各國政經文化發展,就以名列20大工業國(G20)的國家來看,他們國力強大,關鍵不是因為全民使用英語,而是以本國主流文化語言為發展主基礎。其中,美、英、加、澳等國,本身就是英語系國家,故自然使用英語,但其他國家大多是以各自民族語文為主,同時適度地以英語進行國際溝通,並沒有讓英語地位凌駕於本國語文之上的本末倒置作法。

以下,就以美、英、加、澳等國以外的兩大經濟體:日本與歐洲的語言政策,來做討論。

日本是我們來往密切的鄰國。早從千餘年前唐代,就前後派遣20次遣唐使,到中國學習語文經典、科技工藝,甚至引進漢字為書寫工具,數百年後,才發展出片假名、平假名的拼音符號。後來,西洋海洋強權開始向東方探索,產生許多猜忌摩擦,導致日本對西方國家也採取鎖國政策,西元 1633 ~ 1854 年,日本江戶幕府,在不得傳教的條件下,允許荷蘭船隻至長崎通商。荷蘭是當時世界最富裕,科技最先進的強國,日本開始透過荷蘭文翻譯,大量吸取歐洲科技新知,以及啟蒙運動階段的西方文明進展,稱為「蘭學」(Rangaku) (Dutch learning)1840年中國鴉片戰爭失敗,1853年,美國Matthew Perry 將軍率船艦抵日,強迫開放門戶通商,史稱「黑船事件」,日本看到西風東漸,勢不可擋,解除200多年的鎖國政策,提出「脫亞入歐」的主張,全面向西方開放,也開啟了明治維新的時代。不僅「蘭學」,歐美各國學術科技資訊也大量透過翻譯傳入日本,當時總稱為「洋學」(western learning),且不僅是學術理論,連食衣住行的生活習慣,也朝向西化方式發展,脫胎換骨。在同一時期,中國社會仍在留髮辮、吸鴉片,醉生夢死,不知海外世界已經風雲變化。短短半世紀後,兩國實力消長變化,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日本連續在甲午戰爭及日俄戰爭中獲勝,成為東亞獨強。從這段歷史,足可見日本透過翻譯,豐富文化內涵、充實國力的顯著成果。

20世紀以來,日本的翻譯事業,仍是一直蓬勃發展。翻譯發展主要以經濟活動為主軸,當作是具有經濟意義的生產性活動,政府則針對文藝或學術等非生產性領域給予補助與支持。尤其,以海外受眾為對象的外譯事業,是主要補助對象。雖然沒有正式數字統計,但是一般看法,世界主要國家的各種文獻資料,通常在原文出版不久之後,甚或是與原文同步,就會有出版商或相關業界機構推出日文譯本,供相關人士閱讀參考。有人會取笑日本人的英文不好,但是不去勞民傷財,盲目追求「全民英語」,而積極務實地由專業人員大量進行翻譯,質量俱優。讓各界直接以熟悉的本國語言吸收新知,發表成果,與國際交流,正是日本文教政策高明之處,到今天仍然讓日本在世界經濟與科技居於領先地位,實非僥倖。

歐洲是一個地理環境、歷史糾葛,文化背景及其複雜的地區。歐盟(Europian Union)目前有27個會員國,要在經濟上實施實質的單一共同市場與統一貨幣,在政治上追求共同的外交政策與國防安全,且確保各國公民的基本公民權利,在文化整合層面,則要保存各會員國的文化多樣性,以及強化文化之間對話。這樣的背景下,為了保持人民彼此溝通順暢,各種語文間互相翻譯,絕對必要,同時也鼓勵人民互相學習其他國家的語言,增強彼此理解與職業競爭力。

歐盟官方語言有24種,互相翻譯,會有552種語言配對,所需的人力物力極其龐大,也為此設置了多個專業的翻譯機構,包括素負盛名的歐盟執委會翻譯總署(Directorate-General for Translation)轄下的筆譯總署(Directorate-General for Translation DGT, SDT)與口譯總署(Directorate General for Interpretation, DG SCIC)。歐盟對於多語政策及文化多樣性的重視,就是堅持每一位公民都可以用自己的母語和其他歐盟成員人民溝通,這是基本的公民權之一。

歐盟在翻譯上花費不貲,估算在總預算的百分之一。所以,在堅持翻譯的必要性時,也以科技輔助翻譯方式,減少人力負擔,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經開發多項系統,包括語料庫,翻譯記憶庫,機器翻譯系統等,以追求更高效率翻譯。現在,ChatGPT的突破性發展,更象徵人工智慧必將帶動語文使用上的一場革命。

日本與歐盟都是全球公認科技人文發展先進,經濟相對安定繁榮的地區,他們的語言政策,最值得我們借鏡之處,就是: 國家語言必須以主流人民的文化背景為基礎,珍惜傳統,穩健發展,行有餘力,再視個人需求,學習外語,絕不嫌晚;若是外語學習資源不足,或是毫無興趣時,也可以根本借助翻譯,充實國際知識,進而表達溝通。

近期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電腦翻譯技術的進步,更是提醒我們,對於漫無目標的英語學習,審慎三思。

現在,只要到網路上搜尋一下,都可以找到多種文字或口語翻譯的工具,甚至是可以免費下載使用。它們的功能效果,即使比起真正的專業的語言人才仍有一些差距,甚或時有錯誤出現,但是整體而言,已經可以達到基本的溝通傳達。就一般生活情境所需,購物、問路、閒談,或是寫作上的書信、紀錄、摘要,都可以符合需要。

而且,這樣的書面或口語翻譯工具,都是適用於數十種語言,不是僅限於英語。到最近為止,提到所謂「雙語政策」時,倡議者想到的,根本不是「雙語」,而是罷黜百家,獨尊英語。說來也算合理的的一個理由,是英語百年來是獨一無二的國際性溝通語言(lingua franca),我們想與世界各國人士來往,沒法一一學會幾十種外語來因應各種需要,只好借助英語作為共同溝通橋梁。現在的科技讓我們每個人都能以低廉代價,請到一位多語種外語秘書,隨時隨地貼身服務,提供我們所指定語言的口語或書面與服務,任勞任怨,毫不疲倦。「科技始終來自人性」,每思及此,就不免要想想,就一般消費者而言,如果沒有特別的興趣或嚮往,或是沒有相當的性向,還需不需要人人花費難以計數的時間、金錢、精力,去努力學習英語,而且常常是挫折無限,難有收穫?

當然,我們絕不是說,大家都不學英語或外語,閉關自守,坐井觀天。但是要呼籲的是,一、釐清本國語文與外國語文(包括英語)的不同定位與功能;二、認清翻譯工作在文化與經濟上的價值;三、在AI時代更要確認自己學習外語的目標與態度。

一、         釐清本國語文與外國語文的不同定位與功能

本國語文與外國語文都是語文,但是它們的意義大不相同。我們自小就沉浸在在本國語文與文化環境中,它不但是我們與周圍人物溝通交流的工具,更是我們思考、認知、情意運作的主體。在我們的心中,它有根深柢固的地位,引導我們的價值判斷與抉擇。相對而言,外國語文是母語(本國語文)成形之後才逐漸進入我們學習領域,在影響力與實用性上,完全無法跟母語相比,它的功能主要就是與外國人士溝通,傳遞資訊。沒有外語能力,了不起就是請人(或機器)代勞翻譯,若是母語能力不夠,是整個人的價值與認同都無所依附,所有的邏輯思辨、研究學習,都難以進展。「母語是靈魂,外語是工具」,信哉斯言。

二、         認清翻譯工作在文化與經濟上的價值

翻譯是專業的跨文化資訊傳遞、人際溝通工作。專業翻譯者,要具備兩種以上語文的充分能力,是真正的雙語人士,還要有對多元文化的體驗與認識,以及特定產業領域的深刻知識。如果要在國際化的世界立足,國家語言政策,除了釐清本國語文與外國語文的不同定位與功能,更應該重視翻譯人才的培育與翻譯產業的發展。以健全的翻譯專業擔負國際語文溝通的任務,讓大部分的其他人士,適才適所,各展所長,不要都擠在「全民英語」的單一跑道上,你爭我奪,跌得鼻青臉腫。

三、         AI時代更要確認自己學習外語的目標與態度

英語也好,其他外語也好,都代表著某些異國的文化與特色風情。我們學習外語,可以開闊視野,欣賞多元文化,如果抱著這樣的態度,當然是一種豐富的心靈收穫。如果是為了更親切地認識一些國際友人,可以嘗試使用非慣用的語言來交流感情,體驗新鮮感,促進國民外交,不需計較什麼物質收穫,何樂不為。但是如果學習外語是為了更嚴肅目的,例如,是要作外語專業工作,例如:外語教師、口筆譯人員、國際媒體人員,甚至成為外國歷史文化思想哲學研究專才,成為真正的國際領袖,社會中堅,那就不能以簡單的聽說讀寫能力為滿足。每一波的科技進步,就造成某些職業的淘汰,現在的AI技術,電腦的聽說讀寫能力至少已經能跟中等程度的學生相媲美,在它面前,想要靠一招半式闖江湖的英語或外語能力謀生餬口,已經全無可能。我們想在外語專業領域跟電腦一較短長,甚至於穩定領先,就只能為自己訂定更高更遠大目標,把它的能力當作自己學習最底線,也要懂得利用電腦的龐大資料庫,把它當作自己切磋琢磨的夥伴,隨時充實自己,向上提升,不只是培養基本語言能力,更要深刻鑽研多元文化,努力成為促進中西更深刻交流的推手。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