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台灣有事」的中日風暴延燒多日後,習近平與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通話終在24日登場。若按中共外交部發言人及美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川普主動致電」之說,美應是有意降溫風暴,因此川普又特別在通話後致電高市早苗,且確認北京4月的邀訪,習近平也將在明年稍晚訪美。但中日因「台灣有事」的風暴怎解決?高市早苗會退多少?
美中日三邊較量中若川普是「主動者」,《香港01》認為,顯然,川普是有意維繫「川習會」的外交能量,正如更早前與普丁(Vladimir Putin)的阿拉斯加峰會、及近期在歐俄烏之間斡旋的停火協議,川普都希望對外傳遞一個訊息:自己是唯一能「搞定中俄」的偉大領導人。
從日本當前動作看,川普如果真有向高市早苗進行「勸說」,雖然火候可能嫌不足,卻也不是完全沒效果。日相高市早苗在25日在首相官邸與川普通話後接受媒體訪問後表,《路透》給了個新聞標題:日本希望「折衷」。
「川高通話」後 「台灣有事」立場見「折衷」
根據報導,11月25日,針對公明黨魁齋藤鐵夫向日本政府提交書面質詢,詢問政府是否仍完全堅持其早前有關所謂「台灣有事」的立場,高市政府便召開內閣會議,決定以書面回應。
而書面回應指出:「判斷某一情況是否構成存亡威脅,將結合政府掌握的所有信息,並考慮具體情況,客觀理性地作出判斷。政府的立場不變,認為無需重新審查或考慮。」
此外回覆又說:「高市首相已多次明確表示,政府的立場沒有改變。台海地區的和平穩定不僅關乎我國的國家安全,也關乎整個國際社會的穩定。日本一貫的立場是,希望通過對話和平解決台灣問題。」
對此,齋藤鐵夫表示,「這是內閣決定的政府立場,意義重大。政府必須持續向國際社會詳細說明,其政策並沒有改變,政府的立場和解讀並沒有改變,這一點意義極其重大。」
這一發展的重點在於,原本風波開始時,高市曾在10日就「台灣有事」發言解釋稱:「對於設想特定情況,在這個場合表態希望謹慎。」同時指出,對於表達見解稱可能構成存亡危機事態一事,「不準備作為政府統一見解來發表」。但25日的發展,顯然是內閣已形成統一見解,不過或許是經過川普勸說的緣故,整體立場似較為後撤,也就是高市本身雖然未撤回發言,卻由內閣替她進行一定程度的「折衷」與緩頰。
而有關其他再軍事化部署與議程,包括修改「無核三原則」等,目前還沒有改易跡象,不過日方似乎也有意「緩頰」。
小泉:南西諸島部署飛彈是為防禦 不是攻擊
例如與那國島的飛彈部署計畫,此前防衛大臣小泉進次郎親赴視察,並被中國外交部在24日批評刻意製造地區緊張,動向極其危險。不過小泉25日出席內閣會議後向傳媒發表講話,稱計劃部署的中距離地對空飛彈,是針對攻擊日本的戰機或飛彈防禦設施,不是用於攻擊其他國家。

小泉同時指出,有關飛彈在日本各地都有部署,並重申這不會導致地區緊張局勢升溫。他強調日本將向其他國家明確表示,日本加強國防能力,同時堅守專守防衛原則,不會改變日本作為一個愛好和平國家的路線,而日本亦有意繼續與中國軍方保持溝通。
顯然,雖然與那國島飛彈部署計畫未改,日方措辭卻有所柔化。只是問題也就如高市針對「台灣有事」的發言,折衷當然意味有所反應,但這種反應能否平息事態,恐就是另一件事。中國駐日大使吳江浩稱,宣揚「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甚至鼓噪「保衛台灣」,就是在侵犯中國主權。
高市「只退一點」 不乏現實原因
首先,高市本身至今的高支持度,讓她沒有必須迅速平息事態的迫切感,甚至可能形成另一趨勢:如果撤回言論或會被視為軟弱,反而導致支持度雪崩。
以《共同社》本月17日民調為例,針對「台灣有事」行使集體自衛權的調查結果,60歲以上高齡群體「反對」加上「傾向反對」總計佔52.5%,高於「贊成」的39.9%。30歲以下年輕群體與40至50多歲中年群體中贊成派居多,分別佔58.7%和52.1%。顯然,高齡群體明顯反對,年輕與中年群體贊成居多。
這種分布基本符合選前各方一大重點觀察:高市早苗吸引許多年輕人支持,且年輕人大多不認為高市的強硬路線有問題,甚至更多是因高市「敢衝」的個人魅力而選擇支持。換句話說,如果高市真的應中方要求撤回發言,可能反而得罪票倉。
再者,在高市內閣支持度高漲背景下,即便自民黨朝小野大,在野黨也完全沒提不信任案、觸發重新大選的底氣,甚至相反:如果高市當前支持度持續,她完全有底氣在明年提前大選,有機會逆轉自民黨朝小野大的尷尬現狀。這或許也是高市攪動這次風雲的原因之一,及為何自民黨除石破茂外的多數政要,都選擇與高市早苗站在一起的關鍵。
當然,面對中國持續的經濟放血,這種高支持度能否一直持續,須打個問號。《共同社》中文網站《共同網》19日說,中方通報日方暫停進口日本海產。有日本水產加工商表示,在中方2023年8月因福島核污水排海實施進口禁令前,曾每年向中國出口200噸冷凍扇貝。該公司已向中國申請重新註冊其加工設施,這是恢復出口的必要條件,目前正在等待批准。然而,該公司對禁令的再次實施感到無比失望。
更關鍵的是,美日同盟的軍事升級確實符合美國的印太布局,而這同樣是高市早苗的「底氣」之一。尤其進入「川普2.0」,從這次川普訪日簽署造船協議,以及日本近期首次向美國出口愛國者飛彈看,美國顯然有意發揮日本的軍事戰略資源,強化美日同盟實力,既減少美國戰略透支,更激發日本的戰略潛能,讓東京能更好配合、支援美國的區域戰略調整,同時參與對華戰略博弈。
報導表示,高市早苗這次發言打破慣例,但從更宏觀脈絡看,「台灣有事、日本有事」原本就是安倍之後歷任首相心照不宣的默契,且對美國來說,日本也必然要在對中圍堵扮演角色,尤其台海議題。正如美國防部顧問梅惠琳(Oriana Skylar Mastro)3月出席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聽證會時所說,「台海有事」時,美國介入可依靠的重點國家就是日本,而非其他。
正因如此,不論這次高市早苗越界究竟是美國授意多、又或是她個人先斬後奏的政治暴衝,美日同盟升級都是高市早苗冒險的「底氣」,否則便不會在「台灣有事」發酵後,還迅速拋出修改「無核三原則」、提升自衛隊地位等說法。說得更直接,即便高市早苗「尾巴搖狗」,也是算準美國不致全盤反對,這點從美國駐日大使、國務院的陸續發聲,便也可見端倪。
也可能美日同踩馬蜂窩 川普急出面息事寧人
不過換個角度看,這齣戲誰能說不是美日先前蘊釀出來來的呢?畢竟美日關係本來就親近,美有求日本在亞太扮演安定的力量,日本右翼奢求的成為正常國家也必然一定程度獲得美國的承諾,因此,高市在「台灣問題」發難雖不一定告知美方,但遏制北京的目標是一致的。只不過沒想到北京「寸土不讓」,美日同盟踩到馬蜂窩,才由川普主動致電雙方,息事寧人。川普今在空軍一號被媒體問及與高市早苗通話內容時,川普顧左右言他說:「談得很棒。我和她(高市)關係很好,我也和中國的習主席有很好的通話。所以我認為,世界上的那個地區應該沒事了。」
當然,川普既然開口,日本便不會毫無反應,後續如何發展、高市早苗會「退多少」、是否真撤回發言,都待觀察。只是在美日同盟軍事升級成現實的背景下,戰術服軟恐很難解釋為戰略退卻,即便這次中日風暴平息,美國對菲律賓、韓國、澳洲的持續武裝也不會停下,尤其日本已預計在2026年底前完成修訂「安保三文件」。在可見未來內,印太恐怕都是一片軍工崛起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