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日寇?大陸13年後再上映《賽德克·巴萊》上、下兩部

由魏德聖執導的史詩電影《賽德克·巴萊》將以上下部形式重返中國大陸院線。圖/取自中影發行微博
由魏德聖執導的史詩電影《賽德克·巴萊》將以上下部形式重返中國大陸院線。圖/取自中影發行微博

中國電影集團(@中影發行)11月26日宣布,由魏德聖執導的史詩電影《賽德克·巴萊》將以上下部形式重返中國大陸院線,上、下兩部將於12月12日、13日接力上映。相較2012年在陸上映的153分鐘剪輯版,此次總片長大幅增加123分鐘,恢復原版敘事規模。

官方同步公開定檔海報,以左右構圖呈現上、下兩部的故事軸線,並於海報上標示「紀念台灣光復80周年」、「血戰日寇,粉碎日本軍國主義陰謀」等字樣。

《賽德克·巴萊》改編自1930年的「霧社事件」,以賽德克族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為主軸,描述原住民族面對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壓迫,最終選擇以生命捍衛族群尊嚴。

根據大陸中影公司歷史簡介,日本殖民當局在霧社地區推行「理番政策」,長期以警察管束、掠奪山林礦產、強迫勞役等方式壓迫原住民族。1930年10月27日,日方於霧社公學校舉行「神社祭日」運動會時,莫那·魯道與多個部落發動攻擊,襲擊13個日本警察派出所,共造成日方死134人、傷26人。

起義後,日本當局出動軍警1400多人,並使用飛機、山炮與化學毒氣進行鎮壓。賽德克族在山林中堅守36天,最終因彈盡援絕而集體自決。莫那·魯道亦於山洞內飲彈殉族。

戰後,台灣方面拆除日方設立的殉難碑,改立抗日紀念碑;1973年莫那·魯道遺骸正式安葬於霧社事件紀念公園,並立有「碧血英風」「抗日英雄」等紀念標誌。

「我只是希望觀眾卸下面具,看見真正的歷史」導演魏德聖在2012年接受陸媒專訪時曾說,影片並無刻意渲染「親日」或「仇日」情緒,而是希望觀眾回到歷史現場,理解每個角色面臨的生存處境。

他指出:「我沒有刻意醜化日本人,也沒有美化他們。我想呈現的是,在那個年代,族人與日本人都面臨如何生存的問題。『文明』與『野蠻』不應只用單一價值觀去評斷。」魏德聖強調,電影基於史實,並在有限史料上推敲人物心理、性格與動機,同時以虛構角色串連情節,使整個事件更完整呈現在觀眾眼前。

《賽德克·巴萊》曾入圍第68屆威尼斯影展金獅獎,也曾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至今在豆瓣維持8.8~8.9的高分。

歷史學界普遍認為,霧社起義對日本殖民統治造成心理層面的重大震撼,迫使其調整警政與「理番」策略,也促使部分日本知識份子反思殖民政策。事件後,台灣本島、海外台灣人與大陸抗日力量均曾發起聲援運動。

2011年在台上映時,以4.5億台幣票房成為當年國片票房冠軍,更推動台灣社會對原住民族歷史、語言與文化的重新關注;片中的族語台詞也讓「彩虹橋」「真正的賽德克人」成為文化關鍵詞。

多位學者指出,霧社事件不僅是「抗日行動」,也是族群在文化被迫同化後的身份掙扎;電影帶動更多族人返鄉參與文化復振、語言復育。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