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筆室/梅花媒體集團
美國前總統川普13日在賓州競選集會中遇刺受傷,早在這個震驚全球事件發生前,一個分裂、對立、兩極化的美國就已是普世最關切的議題,川普遭槍擊後,美國可能進入極端政治暴力「黑暗期」,無論對美國民主制度與世界秩序,都將造成沈重打擊。
川普在賓州巴特勒市競選造勢時,遭20歲嫌犯克魯克斯從一百多公尺外的屋頂開槍,子彈穿過他的右耳上方,川普在特勤人員護衛下就醫,幸好並無大礙。克魯克斯被特勤局幹員擊斃,一名參加造勢的民眾不幸喪生,另有兩人重傷。這件可能的政治謀殺未遂案立即震撼全球,使原本就白熱化的美國大選更趨激烈,如何避免瀕臨極限的「壓力鍋」失控爆炸,也成為美國社會與民主體制的最大考驗。
拜登呼籲團結 政治暴力不能常態化
尋求連任的拜登總統14日晚上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發表全國演說呼籲,美國政治「必須降溫」,強調這類暴力在美國沒有容身之處,任何暴力,沒有例外,「政治暴力不能常態化」。他告訴美國人民,「當我們不同意彼此時,我們不是敵人,我們是朋友、同事、公民,最重要的是,我們是美國人,我們必須團結」。
由於拜登本身就是川普的競爭對手,雖然是以總統高度發言,他的感性訴求能有多大效用令人懷疑。川普支持者已將矛頭指向拜登陣營,川普的熱門競選搭檔人選、俄亥俄州聯邦參議員范思指控,拜登競選主軸就是「川普是威權主義法西斯主義者,必須不計一切代價阻止」,此種挑釁論調引發了槍擊事件。
《紐約時報》新聞分析指出,不同於雷根總統於1981年被槍擊重傷時,全國團結在他的身邊,對川普的暗殺企圖極可能更進一步撕裂美國,而非凝聚在一起。槍聲點燃美國政治暴力,美國政壇與社群媒體立即充斥了憤怒、怨恨、懷疑與相互責難,許多不實的假訊息加速散播暴力野火。
事實上,川普本人的威權政治風格充滿了偏執、本位主義,個人偏好可以凌駕制度,對於政敵睚眥必報。2016年川普的競選造勢活動往往就是暴力場合,他的支持者經常攻擊抗議者及媒體人員。2021年元月6日,川普信徒拒絕接受大選落敗結果,攻擊、霸佔美國國會山莊,更是美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美國芝加哥大學上個月的民調顯示,美國成人10%支持「以暴力反川普」,超過支持「以暴力挺川普」的6.9%,而其中3成擁有槍械,克魯克斯槍殺川普的動機由於他的死亡可能永遠無法得知,「以暴制暴」儼然已成為美國政治文化的一部分,川普這次遭到槍擊某種程度也是自食惡果。
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除了維繫於強大的經濟與軍事硬實力外,民主自由價值與體制更是不可取代的軟實力,面對中共與俄羅斯的競爭,美國凸顯這是「民主與專制」之爭,「價值與制度之爭」,但許多專家認為,分裂、兩極化、政治暴力充斥不但削弱美國綜合國力,也讓美國喪失道德制高點。
美國政治大師福山在年初就預警,美國應該高度憂慮「衰退中的民主」,13日的槍擊案似乎驗證了福山的預言,更直接衝擊美國在全球政治的地位與權威,這對號稱全世界最強大的民主國家是最大的危機。
衰退中的民主 美國最大危機
在上個月底的第一次總統辯論之後,老邁昏聵的拜登災難性表現使川普重返白宮機率大增,川普在這次槍擊案中表現臨危不亂,體能與心智反應靈敏,更隨機應變與支持者互動,展現善用危機的政治本能。他臉上沾血振臂高喊「戰鬥、戰鬥、戰鬥」的畫面,深烙人心,成功營造出奮戰不屈的英雄形象,使拜登選情雪上加霜。
在槍擊案後,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隨即於15日起在威斯康辛州密爾瓦基舉行,讓「美國再次偉大」是大會的主軸,川普將被正式提名為總統候選人,他必然利用其英雄形象,擴大領先,保守派與溫和派可能更加團結支持川普。
最新民調顯示,67%美國民眾認為在槍擊案後,美國可能會有更多的政治暴力,只有8%受訪者認為對政治領袖攻擊會減少。無論川普或拜登,身為國家領導人不應以勝選為唯一目標,有責任為國家療傷,但以目前美國政治越來越趨向兩極化、選情緊繃及川普的人格特質來看,這可能是陳義過高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