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國立政大外交系兼任教授、台北中美文經協會秘書長
1987 年台灣解嚴,隨著開放老兵返鄉探親,一部分台灣人也掀起一股大陸觀光熱。當他們抵達廈門時,若干少見多怪的台灣人,驚訝興奮地叫道 「大陸人居然也說台語」。自己的無知,從此傳為笑談。這並非笑話,而是真有其事,說明了部分台灣人不知自己所用的「台語」,正是「閩南語」。
部分台灣人將「台灣話」認定為「台語」乃習以為常,殊不知「台灣話」係福建省閩江以南通用的語言, 正本清源則更追溯至中國中原古音,部分語音甚至和粵語、韓語、越語是近親。
為了去中硬是稱閩南語為台灣台語
台灣教育部 7 月份發布公告,擬將「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 更名為「台灣台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考試「收費標準」第二條,稱因配合行政院國家語言發展報告函示,書面用語規範 「優先使用台灣原住民語、台灣客語、台灣台語、台灣手語」等。這樣的所謂「函示」,被詭稱為「推動國家語言一致性」,卻無視數十年來學校正規教育使用的國語,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眾所周知,凡是在台灣經常使用的語言均可被稱為「台語」,倘若硬是不算「國語」 ,大致應該包括客語、原住民語及其他少數語言 ; 而一般民眾認為的「台語」也者,只是一般稱呼,皆在閩南語範圍內。但是不能僅稱「閩南語」即是台語,忽視使用其他語言民眾的感受:難道他們所使用的語言應被排除在外?
獨派意識形態治國,鋪天蓋地涵蓋所有場域。李登輝時代,看來隱晦不發,實已躍躍欲試。2000 年陳水扁執政,民進黨政府教育部即在 2003 年 2 月橫空出世,搞出一個「語言平等法」草案,其中第二條「國家語言」 列出 「國內使用中」各原住民語計 11種,客家話、Ho-lo 語(台語)和「華語」。在第四條(國家承認多元文化)、第十六條(鼓勵提供多語服務)、及第十八條(設置國家語言相關頻道),再度稱 Ho-lo 話為「台語」,在在顯露民進黨不顧該法揭示「語言平等」的精神,逕以 Ho-lo 話稱為「台語」的企圖。
陳水扁執政的 2007 年 2 月、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建會)提出「國家語言發展法」 草案 12 條;直至民進黨再次執政,蔡英文政府更在 2017 年 7 月,由文化部再次提出全文 16 條,2018 年 12 月立法院在民進黨佔多數情勢下通過「國家語言發展法」17 條。自此之後,國語變成「華語」。文化部更將金曲獎國語獎改為「華語」、臺、客、原住民書面語被冠上「台灣」;文化部長李永得在 2021 年 1 月進一步稱規劃將書面語正式名稱改為「台灣台語、台灣客語、台灣原住民語、馬祖語、台灣手語」等等。今日教育部一紙命令,逕指閩南語為「台灣台語」,可謂民進黨既定去中政策的發揚,其來有自、且一意孤行。
國家語言發展法乃荒唐政策
將近四十年的兩岸交流,兩岸的口語和文書因此更加豐富多元,推陳出新越發活潑,兩岸民眾也享受文化融合的益處,為兩岸和平增添新的動力。多數民眾沒料到,賴清德才上任兩個月,就急急忙忙刻意挑釁、 「去中、抗中、反中」 ,一樣都不放過,哪怕學界媒體皆期期然認為不可也不必,仍然橫柴入灶蠻幹到底,荒唐政策再添一筆。
中華民國政府自遷台以來,戮力推行國語教育,台灣本地講閩南話和客語的民眾、原住民,均能和來自大陸各地軍民溝通無礙,水乳交融鞏固國家發展和經濟奇蹟。民進黨經歷陳水扁和蔡英文兩度執政,語言政策在美麗外衣之下進行可怕又糟糕的質變,如今加快走向回頭路,不但時光倒錯,更將是文化浩劫。
獨派人士每每指責兩蔣時期推行國語為壓制閩南語,必欲推翻而後快。他們不承認國語、鄙視稱為「北京話」 ,其行徑不足為訓。如今看來、綠營一朝得勢,他們是否將稱國語為「臺灣國語」或「台灣北京話」 ,國人可拭目以待。
但硬是把閩南語稱為「台灣台語」,不但偏離史實、現實,更不尊重其他族群語言。這種坐井觀天的無聊舉動,徒增各方訕笑、坐實了民進黨一貫的詭詐伎倆,無非雞腸鳥肚、掩耳盜鈴而已!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