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開煌解讀三中《決定》1】3次三中改變歷史!勿輕慢中國所提目標

中共第20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提出《決定》60條。圖/取自新華社
中共第20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提出《決定》60條。圖/取自新華社

【編按:銘傳大學公共事務系教授、中國大陸研究學會會長楊開煌,27日接受平行政府、新國際理論與實踐中心邀請,解讀18日中共第20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文長,分三文刊登。】

中共此次提出的《決定》,受到關注。楊開煌首先說明,為何每一屆三中全會後提出的文件都會被注意?中共每屆大會的一中全會是決定領導階層人事;二中全會是決定執行階層人事;大約將近一年後,三中全會是決定中共領導階層及執行階層這個任期內的目標。

過去三中全會多是新領導班子確認的那一年年底開的,這次推遲半年多才開,且去年年底照講該開會時又發生中美博弈、中國人事高管問題等,傳言非常多,所以這次更受關注。

中共有3次三中全會改變歷史

楊開煌指出,從1978年改革開放到現在,中共有3次三中全會改變歷史。一次是11屆,黨的工作方向從階級鬥爭轉為經濟建設,改變中共治國軌道,使中國大陸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一次是18屆三中全會,正式創造中國經濟發展奇蹟。18屆三中全會至今10年,中國大陸不管是科技、經濟、社會、人民素質,由於前面30年積累,發生井噴式發展;另一次改變歷史,楊開煌預言,就是這次的20 屆三中全會,中共提出的口號: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楊開煌說,過去2次三中全會,外界不是太重視。11屆三中全會,鄧小平提出到20世紀末「要讓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讓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其實也就是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而已。當時全世界的中國研究專家,包括台灣在內,對此非常藐視,認為中國大陸沒有外匯存底七千億,不可能轉軌。但事實上,到了20世紀末,中國真的做到了,還超前達標。

18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也沒有人覺得很重要,僅認為是中國大陸內部事務。但10年後的今天,美國把中國當作唯一的系統性對手,歐洲把中國當作結構性對手,講對手是客氣,其實是敵人。中國大陸的發展,對歐美是全方位的威脅,從意識形態、制度、經濟、科技、各方面,當初誰能想像10年間這個世界確實起了變化?

楊開煌說,所以今天中共提出的《決定》60條,我們可能也不能輕慢,否則吃虧的是自己。

《決定》攻略習近平有補充說明

那要從何入手呢?楊開煌建議有3個文本可耐心去讀:第一是新華社被授權發布的《公報》,有5千多字,算是大綱;第二是《決定》本文,2萬2千多字;第三是習近平〈關於《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的說明〉,5千多字,是我們去理解《決定》的重要補充材料。

楊開煌說,光看《決定》本文真的是很枯燥,18日三中全會閉幕時他人在大陸,身邊的大陸學者也說看不出有甚麼重點。但是看了習近平說明,就會豁然開朗。 

如果還想看「花邊新聞」,可以再去看新華社3個記者寫的〈誕生記〉。

如何理解《決定》的政治邏輯

如何理解《決定》的政治邏輯?楊開煌說,從文件名稱來看,11屆三中全會鄧小平提出深化改革;30、40年之後18屆三中全會習近平提出「四個全面」,其中一個就是全面深化改革,也就是改革還不夠深化,硬骨頭都還難改;20屆是「進一步全面深化」,那就是真的硬骨頭,也就是制度。因此此次就是中國大陸治國理政大制度的重大調整,10年以後我們可以檢視中共做了甚麼制度改革。

改革是《決定》的關鍵字。楊開煌說,改革程度更深,就叫革命,就是全部推倒重來。鄧小平的改革帶有強烈的革命色彩,因為是整個換軌。鄧小平不好意思說毛澤東都錯,但事後來看,11屆三中全會有對文化大革命的情感上的否定,用當時的說法是八二開,八成都錯,兩成為了面子予以保留。

中國歷史上改革成功的不多,就算當初成功,之後也常被官僚體系稀釋掉,流於表面。以改革之名而成功的,鄧小平是一個,另一個就是習近平了。改革是修補、完善過去的制度、政策、命令,話說得柔和,但會動到公務員和領導幹部的既得利益,所以難度高。鄧小平會成功是因為給大家利益、給空間,讓大家生活變好,難度是在於要改變觀念;習近平的改革難度可能更大,因為是要把大家賺到的錢從各人口袋掏出來。

習近平說明3非改不可的理由

過去10年,中國已經讓全球第一強國美國把中國視為唯一對手,這非常不容易;既已有此成果,為何還有這次《決定》?從習近平的說明,有3點非改不可的理由。

第一是國際變局。美國要讓中國繼續當美國金融帝國的殖民地,除非中國願意受剝削,繼續幫別人打工,否則要一定要改革。

第二是科技之變。資產主義現代化是農業到工業、後工業,但是中國現在的現代化是信息工業化,一定會挑戰到馬克思主義的剩餘價值剝削理論。這次科技革命給人帶來生活上各個層面的衝擊,點餐、購物、食衣住行等,數字代溝會愈來愈普遍,不管人們願不願意,一定要改變,否則活不下去。中國大陸疫情時已經過了這個坎,台灣還沒。

第三是中國本身的變化。包括中國本身成長,及3年疫情帶來消費上、價值觀、規章、法令等滯後、不適應的情況,如果不改,中共政權無法繼續統治中國。

改革的7個任務、7個堅持

如果要改,目標是甚麼?楊開煌說,大陸常講「守正創新」,守正在前,創新在後。放在這次《決定》來看,2030年、2050年要達到具體目標沒變,但有必要調整,所以習近平加了一個2029年建政80年要初步完成的任務,讓中共幹部及黨的領導人有急迫感。如果時程設定在2035年,很多幹部會覺得反正到時都不在位了;時程設在2029年,等於開完會,擼起袖子就要幹。

改革共有7個任務。第一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完善;第二是全過程人民民主,更深入人心;第三是文化強國;第四是民生更有保障;第五是美麗中國,做到可持續發展現代化;第六是平安中國,不只是社會安全,還有國家安全,只看現在還有列強軍艦帶著一幫小兄弟在大陸家門口晃,就知道習近平為何提到國家安全;第七是黨的領導要更精確,讓老百姓更擁護。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系教授楊開煌解讀中共第20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圖/簡立欣攝

這7個任務,時間急、難度大,要怎麼做呢?習近平提出7個堅持,很多人覺得是老生常談,但楊開煌說,若放在「改革」這個大框架之下,就會有不同領會。

第一是黨的領導。中國能用70年走完西方國家200、300年才走完的路,且不發動戰爭、沒有殖民地,全靠自己力量,黨的領導是最重要法寶。

楊開煌說,民主制度每幾年就換政權,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政權能像中共這樣,從1978年年底提出改革方向,一直堅持做到現在,方向完全不改,只有政策由每個階段的領導者做出與時俱進的調整。西方政治學家像是福山(Fukuyama)對於所謂黨的領導大概會很不屑,會說「權力使人腐化」;但正是黨的領導讓中國政權穩定、政局安定、政策恆定。  

楊開煌說,所以大家要因應不同國情去衡量,不要一聽到黨的領導就罵專制、獨裁,中共是你愈罵他愈好,像美國傾全國之力,拿華為沒辦法;大疆更厲害,27日巴黎奧運無人機表演,就是大疆出品。

第二是強化領導中心。楊開煌說,中共過去也有弱政權,當時看不出來,後來看覺得很危險。像是胡溫時期「九龍治水」,結果出現國家領導人級的貪腐。因此如果政權本身不穩定,政策就會打折扣。

第三是人民為本。國家政策要有人民參與、人民監督,成果由人民共享。楊開煌說,中國式現代化最令人欽佩之處,就是它雖然移植別國國家進步的樣板,但完成了內生的力量,是人民要的東西,並由人民受惠。

第四是創新驅動。中國大陸現代化不靠戰爭、不靠掠奪殖民地,也不是像西方從農業、輕工業、走到工業,很大原因就是創新。

第五是制度建設。鄧小平講一個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兩個基本點中的四個堅持,其中一個就是用政黨合作取代政黨輪替。

第六是依法治國。楊開煌說,習近平上來之後成立很多委員會,大家都覺得他在削權,但是大家沒注意,每個委員會或小組第一次開會都是在立規矩、立章程,這就是依法治國的典範。

第七是系統性改革。過去中共就談過現代化,但都是單線的某一種現代化,不能照顧到其他面向,所以國家一方面很強,其他方面很弱。習近平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是整體圖像,從物質現代化到人的素質現代化,不再是農業、國防、科技等單線,而是全面。

楊開煌說,這倒不是過去領導者沒看到,而是當時的中國國力不夠、人才儲備不夠;而現在習近平有這些條件。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