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社論】賴清德的選擇題  減碳淨零不是選項

賴清德總統以召集人身分8 日主持「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1次委員會議。圖/總統府官網
賴清德總統以召集人身分8 日主持「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1次委員會議。圖/總統府官網

主筆室/梅花媒體集團

「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終於粉墨登場,召集人賴清德總統的談話沒有勾勒出台灣能源政策及因應氣候變遷的願景、目標,遑論具體的時間表與路徑圖,卻聚焦「非核家園」不是民進黨的意識形態,能源不是「是非題」,而是複雜「選擇題」。賴清德以政治話術模糊核心議題,迴避普世關切的淨零排放,只是下指導棋,貫徹個人意志。

賴清德6月19日宣布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並親自擔任召集人,他更高調宣示,台灣的議題已經是國際議題,「讓台灣的策略成為世界的解方」。但外界批評,總統府成立三個任務編組委員會根本是疊床架屋,總統的職權直接伸進行政體系,這也正是賴清德一貫政治操作手法,要親自掌控、主導重大議題與決策,但卻不必承擔政治責任。

以能源與氣候變遷為例,這是當前全人類最迫切的議題,蔡英文政府就已確定2050淨零轉型也是台灣的目標,當務之急是如何掌握時間有效落實,賴政府卻陷入非核家園不是民進黨的神主牌、意識形態,「反核、擁核」的政治口水中。

因應氣候變遷  賴清德缺乏願景目標

既然要以國家領導人身分在8日主持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一次會議,賴清德就應揭櫫他對氣候變遷的願景與具體目標,對未來委員會討論與運作發揮領導作用,但他的致詞完全是政治導向,迴避實質議題,沒有承諾達到2050凈零目標,不保證台灣沒有缺電問題,更提不出具體路徑圖與策略。環保團體就表示,這次會議沒有看到減碳及再生能源發展這兩部分。

前總統蔡英文早在2021年就宣示,2050淨零轉型目標;隨後分別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及「12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立法院去年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並納入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提升氣候治理層級、徵收碳費專款專用、增訂氣候變遷調適等專章。賴清德顯然不甘「蔡規賴隨」,大張旗鼓成立對策委員會,但劃錯了重點。

賴清德以20年前制定的《環境基本法》第23條:「政府應訂定計畫,逐步達成非核家園目標」為例指出,環境基本法能夠在朝野共識下完成立法,也證明了非核家園不是民進黨的意識形態,永續發展才是朝野,不分政黨為國家共同打拼的目標。這種幾近詭辯的說法實在有失國家領導人的格局與威信。

賴清德以20年前時空背景完全不同的立法,為今天的非核家園背書完全是政治操作。1992年立法院通過《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開宗明義說明,「國家統一前,為確保臺灣地區安全與民眾福祉,⋯⋯,特制定本條例」。兩岸關係條例目前仍然有效,若依據賴清德的邏輯,國家統一也應是朝野共識,為何賴清德迴避兩岸關係條例,拒絕接受國家統一,只談兩國論與務實台獨。

「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分析,比較其它電力來源,核能的碳足跡最低,使用最少物質與土地,太陽能需要17倍的物質與46倍的土地;杜拜「聯合國氣候變化架構公約」締約方大會,22國簽署宣言,在2050年前,全球核能能量增加三倍,以滿足氣候目標與能源需求;能源專家分析,以整個生命週期來看,核能電廠提供最具價格競爭力、可靠、乾淨、可有效調節的低碳能源。

民進黨堅持非核 與世界潮流背道而馳

賴清德政府堅持核三如期除役,台灣將在明年中邁入以燃氣、燃煤為主力,再生能源發電為輔的非核家園時代。賴清德表示能源問題絕對不是簡單的「反核」或「擁核」的「是非題」,在國家治理中的每一個決策,勢必都是多元的「選擇題」,甚至是複雜的多選題。他這套說詞只不過是想藉著把問題複雜化來掩飾其完全悖離世界潮流的反核立場。至於他宣稱要「讓台灣的策略成為世界的解方」,更是貽笑大方的夜郎自大心態。

曾表示非核是「根本價值」的行政院長卓榮泰面對來自各方的壓力,只得鬆口表示,政府對於未來新核能技術採取開放態度,現在只要如期執行綠電開發及完成興建中的電廠,就能滿足2030年前的用電需求,又是採取拖延戰術,開出一張不保證能兌現的政治支票。

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則表示,理想和現實有一定的差距,氫能、潮汐、太陽能等發電方式,只要不排碳都很珍貴,因此才會呼籲核二、核三延役,並強調他是要讓大家重新思考核能對氣候變遷的貢獻,不要解讀成反對綠電。可惜的是,在民進黨的反核思維之下,童子賢是隻孤鳥。

賴政府抱持僵硬意識形態,強烈個人意志,拒絕與時俱進,在廢核之後,面對缺電壓力,綠能難以彌補,必須增加化石燃料發電,只能犧牲減碳、淨零、環保、健康,墜入惡性循環難以自拔,而最大受害者還是台灣人民。

延伸閱讀

臉書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