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圓/樂齡學習中心兼任講師
2024巴黎奧運別開生面地推出了olympiade culturelle(文化奧運),邀請各國參與,台灣文化部也積極報名,以「庶民文化」為基調,邀請國內本土演藝團體到現場演出。
早在奧運開幕前,文化部就對國內大力宣傳,將在巴黎展現濃濃的台灣在地味:舞台弄成電子花車,台下布置著辦桌用的摺疊式圓桌與大紅塑膠凳;連民間頗為忌諱的《牽亡歌》,也把整套喪葬儀式搬去,並事先透過電視深入介紹。
奧運舉辦期間,文化部粉專更是天天實況報導,上傳照片與影像,介紹演出節目,以及川流不息的觀眾,看起來似乎成功地打響了台灣的知名度。
巴黎奧運台灣館被質疑觀眾為免費吃喝而去
然而,社群網站卻出現了不同的訊息。有台灣民眾在現場,發現所謂的熱情觀眾,多半是被台灣館提供免費吃喝所吸引,大排長龍的目標,係以享受霸王餐點為主。至於表演節目,確實頗具台灣特色,但有否符合文化奧運的宗旨,或者引起外人興趣乃至留下深刻印象,就是另一回事了。
平心而論,這次未嘗不是讓世人了解台灣文化的好機會,尤其像法國,對非西方文化的好奇心又特別強。第一張南管的雷射唱片,就是法國國家廣播電台邀請台南南聲社的蔡小月演唱而錄製發行的。法國也有音樂學者專門研究古琴,以法文在國際發表古琴的相關論文。但是,台灣館的演出並沒有搭配外文字幕,西方人就算有心想了解台灣表演藝術,也不得其門而入。
文化奧運的官網提到,體育與文化乍看之下相斥,其實有頗多共通之處,譬如他們都涉及情感與外在的展現,講究動作的美感,以及自我的追尋等等,所以舉辦文化奧運,就是讓兩者互相對話與交流,分享藝術、體育與奧林匹克的價值。
台灣館展現台灣文化但完全欠缺體育元素
然而,台灣館只顧著展現台灣文化,完全沒有考慮體育的元素,更別說體育與文化的對話了。這不免令人想到,好多先進國家把體育與文化合併在同一部會,譬如英國的文化傳媒與體育部,韓國的文化體育觀光部。我國十幾年前也曾有人倡議合併,卻遭到強烈反對,還有藝文人士諷刺,以後文化首長是不是該去練舉重?可見「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偏見,根深柢固,難以拔除。
巴黎文化奧運的台灣館,不僅歪樓了,還不考慮給外人了解,另一頭卻對國人宣傳不餘遺力。種種跡象顯示,它不過是以出國之名,行內銷之實的「大內宣」。類似這種哄騙國人,製造一種「被世界看見」錯覺的招數,老狗玩不出新把戲,恐怕國人早已見怪不怪了吧?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