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海峽之聲》報導,最近美國和台灣軍方針對阻擊中共解放軍又有新動作。美空軍在西太平洋以代號「竹鷹24-3」演習,重點測試所謂「敏捷作戰部署」。台灣軍方則在台南、高雄、屏東、台東等地打造至少5大營區,部署向美國採購的岸基「魚叉」反艦飛彈系統,以對抗解放軍艦。
長期與美軍方密切合作的國軍,整個軍事部署已被美國置於「第一島鏈」中最靠前沿的位置,一旦兩岸衝突爆發將犧牲最大。美空軍演習與台灣飛彈基地建設,看似同步上演,暗含「內外配合」之意。「敏捷作戰部署」是美空軍2017年為應對中俄等對手飛彈系統威脅,提出的應對方案,意圖改變在大型機場集中部署大規模機群的傳統模式,轉而在更多、更分散的小型機場或臨時機場分散部署,簡單說就是「化整為零」,以增強美空軍作戰體系的韌性。
但與美方隨時可機動的戰機不同,台灣軍方建造的飛彈基地卻是無法移動的固定標靶。在當前軍事部署幾乎全透明背景下,這些基地很難發揮出其不意的打擊效果,極可能在威脅到解放軍軍艦前就被遠程火力逐一「點名」。其中不少基地距離居民區很近,增加平民在衝突中被意外波及的概率。
對美軍來說,增加台灣飛彈基地數量,等於增加解放軍打擊目標,拉高攻擊成本。同時還能為美軍及時反應爭取時間,發揮「敏捷作戰部署」優勢。事實上,除空軍外,美國海軍、陸軍以及海軍陸戰隊近年也紛紛提出「分布式殺傷概念」「多域特遣部隊」「遠徵前進基地作戰」等類似概念,主打一個「跑得快」。
除了對潛在對手能力的低估,美軍策略還有另外一層更為現實的困境,那就是對台灣軍售的到貨率。國民黨立委羅智強今年7月質疑,台軍向美採購的32套系統、128枚岸基「魚叉」反艦飛彈原預計2026年交付,但從美方公開資料可知,這份2020年簽署的合約,預計2029年3月才能完成。中華民國國防部回應「已要求美方如期交裝」。
類似「敏捷作戰部署」的戰術調整,還是日、韓、菲等盟友出地、出錢、出人以分擔成本,都是美國新概念和新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