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德東極右勢力崛起的啟示

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啟動兩德統一進程。圖/翻攝自Vox YT頻道
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啟動兩德統一進程。圖/翻攝自Vox YT頻道

1989年11月柏林圍牆倒塌,兩德統一,35年過去,兩德之間各種有形無形的差異依舊存在,這次地方選舉可能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德國內部那條許多人不願意面對的界線。

1949年徳東地區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兩德正式分裂。圖/翻攝自Vox  YT頻道

1949年徳東地區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兩德正式分裂。圖/翻攝自Vox YT頻道

在這次前東德地區圖林根邦與薩克森邦的邦議會選舉中,極右翼的德國另類選擇黨(AfD)異軍突起,分別在這兩邦取得第一和第二大黨的地位。這是自二戰結束以來,極右翼政治勢力在地方選舉最佳成績,意義特殊。

在首都柏林周圍的勃蘭登堡邦,AfD也可能在本月成為邦議會最大政黨。但是以目前AfD的實力,想要單獨執政恐有困難,如果其他政黨真的如總理蕭茲所呼籲的築起了防火牆,恐怕連參與地方政府的機會也沒有,但無論如何,面對這股上升的勢力,也透露出兩德統一35年來背後政治認同與政治價值的差異。

創立於2013年的AfD時間並不長,原本只是關注於經濟議題的政黨,反對歐元,主張德國退出歐元區,並不重視政治議題。但是當一百萬左右來自中東和中亞的難民來到德國時,反移民就成為AfD的主要訴求。

長期以來德東地區經濟發展仍舊不如德西,基礎建設相對落後,整體失業率高於德西,大量青年失業只好出走,德東民眾對於統一後的生活有一種背棄的感覺,這股怨氣轉向激進的種族主義與民族主義。

兩邊經濟和社會地位差異加劇了德國政治的分化。AfD在德東的得票率明顯超過德西,而以環保為主要訴求的綠黨在德西就比德東獲得更多的支持。

不只是社會、經濟因素,根據多項民調發現兩德統一三十餘年後,兩邊人民對許多公共議題的看法也有很大的出入。

2019年皮尤中心的一份調查顯示,在前西德地區,有六成的成年人(61%) 對德國的現狀感到滿意,而不滿意的比例為 37%;而前東德地區人民的滿意度較低,50% 的人表示滿意,47% 的人表示不滿意。

皮尤的調查還發現,兩個地區對歐盟與移民的態度也有差距。對歐盟抱持好感的成年人比例在前西德高於前東德,分別為72%比 59%。對於穆斯林的看法,前德東地區持負面看法高於前德西地區14 個百分點,為36% 比22%。

關於民主制度,皮尤調查發現問到關於德國民主的運作方式時,大約三分之二的前西德區人民(66%) 表示滿意,而前東德區人民中只有 55% 的人表示滿意。對於右翼政黨的態度,皮尤發現,德東的人們對AfD 持好感的民眾高於前西德地區一倍,為24%比 12%。

因此,最近在一項調查中有57%的德國人認為前東西德還沒有真正「融合在一起」。

兩德的差異至今猶存與統一的過程不無關係。在東德長大的萊比錫大學日耳曼文學教授奧施曼在其著作《東德:一項西德的發明》中指出,所謂德國統一實際上是西德「接管」了東德,並將後者打造成一個「低階的仿製品」西德。

奧施曼接受採訪時説,「東部人」是一種被塑造的身份認同,被貼上了懶惰、愚蠢、無能、膽怯、不負責任、不擅打扮、不會説話等標籤。而在媒體的報導中德東的形象也是貶低多過讚賞,事實上很多記者對德東了解甚少,而且「極不願意接近並了解我們」。

這個結果令不少東部人對統一後的國家缺乏歸屬感。在一份民調中顯示:在東部有40%受訪者首先認同自己是「東德人」,僅52%受訪者自我定位為「德國人」;而在西部,恰恰相反,僅18%受訪者首先以「西德人」自居,高達76%首先認同自己「德國人」身份。另外,43%的東部受訪者認為自己是「二等公民」。

德國統一已經35年,在過十年就要追上分裂的時間,這中間的裂痕不但沒有消失,反而正在以另一種形式隱隱發作。這其中有許多值得兩岸思考之處。

兩岸除了短短的1945到1949這四年的時間是與大陸在政治上結合外,長達百餘年一直處於分裂狀態,雖是同文同種,但許多觀念仍有很大的歧異,也發展出不同的身份認同,從德國統一的經驗,包容、耐心與尊重,減少仇恨與成見,才會是相向而行的起點。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