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正言/中國時報前副總編輯
「據悉」、「據了解」、「據指出」、「據相關人士透露」、「據權威人士消息指出」,這些「側面引述」的新聞導言起筆式,在我初入媒體八零年代的戒嚴時期,司空見慣,為了保護新聞來源,記者挖空心思也只能這麼做,身為新聞守門人的編輯,我每天過濾新聞,見怪不怪。
1987年解嚴,隨即於次年開放黨禁、報禁,一時之間,百家爭鳴,也進入平面媒體惡性競爭的時代,這時期,或許是慣性使然,也可能部分記者「心中仍有個小警總」,依然可見「總統府高層指出」、「據行政院高層指出」、「據接近高層的權威人士指出」、「據不願具名的權威人士指出」、「據可靠的消息來源指出」、「據接近X X X身邊人士指出」⋯等等新聞導言寫法,理由依舊是保護新聞來源,不足為奇。
隨著台灣逐步走向民主化,邁入21世紀,乃至政權輪替,網路主導的多媒體時代也當頭罩下,新聞自由就像呼吸一樣平常,甚至有些自由過了頭,新聞報導不再有任何限制,「據…」的寫法或報導模式已不多見,除非是為了保護「獨家」新聞來源。
然而現實上,電視、廣播、報紙、雜誌傳統媒體在新世紀紛紛面臨經營困境,影響力亦逐漸式微,資訊來源令人眼花繚亂,訊息碎片化、真偽難辨的惡果也於焉產生,加上原本低調的「置入性行銷」,「廣告新聞化」模式喧賓奪主,公然與新聞並存,接著,政府的政策宣導也可編列預算,大咧咧透過媒體進行大內宣,而且成為媒體主要收益,經此衝擊,媒體生態扭曲變質,諸多怪現象應運而生。
新聞人乃作史者,本應客觀中立,以專業敬業贏得尊重,尤其是記者,必須守住善盡查證責任,兼顧相關當事人說法的底線,任何新聞事件都不能成為參與者,乃至於鼓吹者,因為,一旦失去了「應然」的角色,別說客觀報導,恐怕連呈現「接近真相的事實」、「相對主觀」的內容也很難做到,閱聽人「知的權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然而,令人寒心的是,台灣媒體隨著民主化與網路化的進程,快速墮落沉淪,已到了駭人聽聞的地步。近20年,記者新聞造假,化身事件當事人,公然表達立場鼓吹理念,甚至介入個案的醜聞,屢見不鮮,如今,少數記者不僅政黨立場鮮明,意識形態掛帥,連公然洩露消息來源,甚而參與對被告的「人格謀殺」都不避諱;而編輯也多以「標題黨」自居,博眼球自嗨,題文不符、題勝於文、乃至誇大不實習以為常,長此以往,媒體「第四權」的監督角色蕩然無存,吾人置身此種病態大環境,除了眼不見為淨,只能慨嘆!
近日,看到新聞報導,指民進黨政府過去執政期間,被稱為「大內宣」的媒體政策及業務宣導預算常遭詬病。立院預算中心也指出,政府各機關「媒宣費」連續三年的得標廠商採限制型招標居多,且「得標廠商集中度甚高」,恐使政府政策及宣傳業務未能擴及社會大眾,必須檢討適妥性。
然而,即便立院預算中心掌握實情做出檢討,明年度中央政府各部會媒宣費依舊編列十四億九二八八萬六千元,較今年度增逾五點九億元。
準此,可知執政者透過合法手段,掌控各類媒體,強化大內宣,壓制削弱異見的現實狀態,在相當時間內不可能改變。
四十多年間,從肅殺的「據悉」,到荒誕的「經營檢調七年」,眼見台灣媒體穩步向堅,達到頂峰,進而經不起時代巨變的衝擊,盛極而衰,扭曲變形,昔日佼佼者,從受人敬重的第四權監督者,淪落為徹底娛樂化、失真化的八卦角色,許多新聞人也成為竟日受人議論的焦點或民眾茶餘飯後的談資。
新聞工作,從早期的一種志業,異化為如今的一份普通職業,期間變化千頭萬緒,時代衝擊也好,政治操弄也罷,絕非「待遇不佳造成劣幣驅逐良幣」一句話可以帶過,當電視主播、新聞記者多年來頻頻在娛樂新聞中出現,其實已經說明了一切。
心痛之餘,謹向堅持新聞倫理專業的個別媒體人致敬,你們是社會真正的良心,是台灣的珍稀寶貝,敬請繼續努力!
嗚呼哀哉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