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電爭議頻傳 環團籲建立社會共識 推動能源用地白皮書2.0

地球公民基金會表示發展光電障礙多,政府要先促進社會對話,建立共識。圖/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
地球公民基金會表示發展光電障礙多,政府要先促進社會對話,建立共識。圖/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

近年政府大力發展風電、光電等再生能源,但遭質疑破壞農漁牧等用地,危及生態,且「綠電」弊案叢生,導致台灣人民對綠能產生強烈不信任。地球公民基金會今天(24日)舉行記者會表示,「建立社會信任與共識」才是光電治理的核心環節,比起「怎麼做」,經濟部更應該說明光電發展「為何需要、需要多少」。呼籲經濟部能源署積極跨部會溝通並與在地居民對話,確保能源轉型的過程以公正為前提,並以此為基礎推動「能源用地白皮書2.0」。

經濟部能源署於8月6日公告「能源用地白皮書(光電篇)1.0」,並以網路意見徵詢方式蒐集意見至9月30日。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戴興盛表示,總統賴清德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委員都同意積極發展再生能源。但再生能源也須考量外部成本,真誠且務實面對能源轉型的外部性,如廠商尋租、生態環境與景觀、魚塭、農地上承租業者的工作權益等。「能源用地白皮書1.0」提及「公正轉型」的重要性,淨零轉型過程中,不該再為了達成能源目標而輕忽了社會溝通和治理品質。

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部專員黃子芸強調,近年來光電推動的挑戰與經驗中,最重要的啟示莫過於「建立社會信任與共識才是光電治理的核心環節」。政府有義務說明能源轉型的政策引導作為,更重要的是,建立充分的資訊公開及公民參與平台,讓社會各界不同價值與觀點獲得交流與理解,以尋求社會最大共識。惟有獲得社會、在地居民理解與支持,光電方能順利推進。

黃子芸表示,「能源用地白皮書1.0」缺乏全國用電需求、供給,電力基礎設施如電網分布、饋線容量的說明,光電選址的原則,以及光電發展的必要性與利弊得失的評估說明等等,致使無法藉由白皮書展開有意義的對話,也導致光電發展仍陷僵局之中,更遑論彰顯「建立秩序」的原意。

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部專員鄭泰鈞指出,白皮書必須要有跨部會協調及整合,例如白皮書中「屋頂光電優先、地面光電以農(漁)為本」策略,經濟部就應邀集內政部等相關單位,共同提出研究報告。其次,地面型光電(含漁電共生、農電共生型等)都需要實質調查,如不利耕種區的具體現況、有無耕作事實等。

鄭泰鈞說,比起「怎麼做」,經濟部更應該說明光電發展「為何需要、需要多少」,並尊重農漁民工作權,以協力提升我國農業的永續發展。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