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課綱檢討】誰吃掉教學時數?揪出高中課程「五大怪」

北一女中教師區桂芝(左)痛批「無恥課綱」,讓108課綱近日又成紅火話題。圖/中央社
北一女中教師區桂芝(左)痛批「無恥課綱」,讓108課綱近日又成紅火話題。圖/中央社

北一女中教師區桂芝痛批「無恥課綱」,讓108課綱近日又成紅火話題。詢問第一線教師108課綱有哪些問題,幾乎都是「時數太少」,有高中教師更表示,「不誇張地說,每個老師都為了搶教學時數,殺得血流成河!」

究竟哪些事項占掉了教學時數?本報採訪多位高中教師之後,整理出吃掉教學時數「五大怪」,依序是:學測時程(浪費掉整個高三下學期)、選修制(排擠正課時數)、彈性學習(名為自主學習實為放牛吃草)、校訂必修(尷尬的跨組開課),及多元選修(華而不實)。

108課綱各科學分配置。圖/寧鳴生製表

108課綱各科學分配置。圖/寧鳴生製表

●現行高中課程設計,仿大學學分制

目前高中課程仿效大學學分制,根據教育部民國110年2月修正的〈12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裡「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領域/科目及學分數」,高中3年需修滿182個學分,每周1節課就是1學分,又分成占2/3學分的「部定必修」,以及共占1/3學分的「校訂必修」及「選修」。

「部定必修」也就是教育部規定的必修,是文組、理組學生都要修的,共120學分。其中高一高二要修的國文、英文和數學各是16學分,歷史、地理、公民各是6學分,自然(含物理、化學、生物、地科)共12學分;高三只有國文和英文有必修學分,各是4學分和2學分。

「校訂必修」由各校自行研發,高中3年需修4至8個學分,必須由跨科老師一起開,舉例來說國文或數學開設「數感閲讀超展開:數學×文學的跨領域課程」。

「選修」又分三塊,包括「加深加廣選修」、「補強性選修」及「多元選修」。其中「加深加廣選修」須由教育部研訂課程名稱、學分數與課綱,相當於「部定必修」的延伸;「補強性選修」適用於個別的程度較差學生;「多元選修」由各校自行開設,須修滿至少6學分。

「校訂必修」和「選修」學分共計62學分。

●第一怪:學測時程,吃掉整個高三下

吃掉教學時數的第一怪是「學測時程」。這其實是老問題,和108課綱沒有關係,而是自從2002年起廢除大學聯考、改採每年1月學測的形式之後,20多年來高中學子的高三下學期幾乎都在準備升學,而無法獲得完整的高三教育。

受訪教師一致表示,高三下學期的班級秩序早就已經失控,學生等畢業、等放榜、等分科考試,就是沒有人想上課。北一女教師區桂芝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提到,高三下學期國文跟英文都是零學分,不可能排考試,因為排考試就會顧人怨,只能發學習單,這還是針對已經考上的同學;沒考上的同學在準備分科考試,而分科考試並不考國文,所以老師上課時學生在底下寫數理化,聽到好聽的抬起頭來聽個三五分鐘,然後再低下頭算數理化,「這樣我們就很滿足了,現在老師是卑微成這樣。」

●第二怪:選修制,讓正課只剩2/3時數

選修制也是吃掉高中教學時數的大關鍵。教育部常以「『部定必修』加上(形同必修的)『加深加廣選修』,總計時數並沒有變少」,來做為教學時數並未減少的說詞。不過高中教師指出根本不能這樣算。

由於目前「部定必修」僅占全部學分的2/3,一位高中歷史教師指出目前課綱訂定的選修學分過高,導致必修總時數減少,結果很多選修課名為選修,實則一定要修,這類的課節數愈來愈多;又因為如此,各科(尤其是主科們)教師必須時常開會協調、分配各種名目的「選修」節數。有教師還說:「說是協調,其實是『搶』時數;不誇張地說,每科老師都為了搶教學時數殺得血流成河!」

●第三怪:彈性學習,名為自主實為放牛

一邊是教師們哀嘆教學時數不足,一邊是108課綱又排了每周3節的「彈性學習時間」讓學生自行使用,被教師們批課綱委員根本「不食人間煙火」。

根據12年國教課綱,「彈性學習時間」是為了發揮學生「自發」規劃學習內容的精神,讓學生「自主學習」,那麼「彈性學習時間」是否可視為自習課?

一位北市的明星高中教師表示,自主學習不等於「自習課」,學生可以利用這3節課去做自己有興趣的研究,例如可以寫小論文、小組討論、做專題,也可申請去圖書館查資料,或申請去中研院做研究。至於是否要交出學習成果?教師表示,「理論上要交出學習成果,但是如果不交也不會怎麼樣,」換言之,彈性學習時間沒有任何約束力,也不會打成績。

那麼彈性學習課是否就是「空白授權」?這位教師表示,不能說空白,「你說空白他們(教育部)會生氣,因為他們認為這樣說不準確,學生可以做自己有興趣的事。」

「但問題是有多少人用這3節課做研究?」這位教師表示,像該校已是明星高中,但「彈性學習時間」最好的情況是一個班40人有1組2、3人做出成果,且這種情況極為罕見;多數學生是用來寫作業、背單字、算數學,但連這樣也算上進的;最常見的就是睡覺、玩手機。

是否有教師想要把「彈性學習時間」偷偷拿來上學科的課?這位教師表示過去確實有教師這麼做,「但如果有學生告你就完蛋了。」因此老師乾脆不要冒這種風險,反正課怎麼樣都可以上完,「念完也是上完,教完也是上完。」

●第四怪:校訂必修,跨組尷尬誰人知

12年國教課綱中的「校訂必修」共占4到8學分,且規定一定要跨科開課。一位明星高中教師告訴本報,若是藝能為主的學校就很容易開,但該校是升學為主,能有甚麼特色?學校一開始嘗試數理+國文跨科開「校訂必修」,兩邊老師都要挪出時間研發課程和上課,一來很難喬時間;二來是數理跟國文根本「跨」不在一起,兩邊老師都上得很痛苦,剛開始是數理老師棄教,國文老師死撐;接著學數理出身的新上任校長親自「下海」,效果也不好;最後因為沒有老師想教,只好宣布放棄,現在是改成英文跟國文跨科。

這位教師表示,該校還有所謂的「微課程」,每周2到3小時,1個主題6周,所以1學期可以有3個主題,學生可以選2個主題。這類課程跟「校訂必修」上完課都要有「成果展現」,以應付評鑑委員,教師要花時間訓練學生可以對著評鑑委員侃侃而談,但到底有甚麼教學效果和教育意義,只有天知道了。

●第五怪:多元選修,煙火般華而不實

如果說「加深加廣選修」是各科的必選修,那麼「多元選修」的概念類似大學的通識課,各科老師都可以開,不管文理組學生都可以選,高中3年至少要修滿6學分的多元選修。

一位北部明星高中教師表示,由於課綱中規定「多元選修」的課程不能重複「部定必修」內容,也不能是「部定必修」的補充,所以就有點天馬行空,最常見就是跟電影欣賞結合,像是「電影中的物理」、「電影中的性別意識」、「電影中的數學力」、「看影片學英文」、「電影中的法律意識」;或是人權議題、旅遊與環境;也有老師開過地方學,例如「台北學」、「鹿港學」、「艋舺學」等。一位教師直言:「就是弄一些時髦的名詞冠上,譬如說『族群』、『女性』等。」

對學生而言,這些課程可以挑有興趣的學,也可以挑輕鬆的上;但對教師而言就要另外備課。且因為大學學測不會考,學生也不會嚴肅面對。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外語也列在多元選修中。有英語教師哭笑不得說,學生「第一外語」英文都沒學好,就想學第二外語,那些時數給英文多好!也有教師表示,該校高一上學期有西班牙語、法語,問題是高一上完,高二高三就沒有了,外語這種東西除非出國,否則高一上學期花的時間都浪費了。

教師們形容多元選修課「像煙火一樣」,台灣的教育高層很喜歡說台灣學生活潑有創意,「強調創意多元這些都沒問題,但是創意必須要有內在的核心做為基礎,而不是永遠是火花,砰一下就沒有了,只剩漂亮的包裝,華而不實。」

●最新「刺客」:必修本土語言

高中每周35堂課,以高一而言,光是每周「彈性學習時間」3節課、「校訂必修」2節課,假設學生又選了2學分的「多元選修」也是2節課;加上2022年9月起中小學突然又新增的「本土語言」必修2學分,這些「怪獸」加「刺客」就占掉學生的1/4以上學習時間。

一位中部高中歷史教師表示,部定必修時數太少,已經讓教師和學校焦頭爛額,學校還要應付教育部隨時會丟來新的「熱門」科目,學校又必須硬吃下來,如現在全部高一都要上的「本土語言」課程就占必修2學分。

一位高中國文教師表示,本來高中沒有本土語言課的,但前年開始一定要有,該校本來放在高一下學期,後來課程實在塞不進去,只好排在高二上學期。該校有一位教師會說客語,因此本土語言的客語課都是那位老師上,另外原本的課也不能停,上得累得要死。雖說老師很負責,想辦法找各種情境讓大家學本土語,但是一周只上一次,回家不講也是忘光光。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