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專論】公務員報考人數大跌 政府應即改善文官制度

近幾年來公務人員報考人數銳減,引發社會關注。圖/取自考選部官網
近幾年來公務人員報考人數銳減,引發社會關注。圖/取自考選部官網

黃靖麟/國立宜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副教授

近幾年來公務人員報考人數大幅降低,引起了社會大眾的關注。因為越來越少的人報考公務人員國家考試,考生的素質就會令人憂心,連帶也會影響公務人力的品質;而公務人力品質若下降,政府的公共服務素質也會跟著下降;政府的競爭力退步,國家發展也會衰退。

少子化、產業經濟結構改變影響報名國考人數

根據考選部網站所提供的數據,近10年來國家考試報考人數由101年的794,867人,到110年幾乎腰斬只剩下380,000人,分析這10年來國家考試報考人數的銳減,和以下因素有關:

1,少子化的影響:考試院在111年11月3日第13屆第111次會議中,考選部提出報告指出,台灣整體出生率持續下降,使人口及教育結構也產生變化,以致應考人口的基數,也就是可以報考的年齡層總人數減少,當然使國考考生減少很多。台灣少子化問題早被稱為「國安危機」,政府雖然採取很多生、養的補助福利,但並未改善少子化的現象。

2,過去幾年經濟環境的變化,私企業部門對人才產生磁吸作用:基本上台灣過去十年的經濟還算景氣,雖然年輕人初入社會的底薪不如預期,但有些產業如AI,起薪可能比同等級公務人員稍低,可是調薪較快且高,也提供不錯的公司福利和陞遷機會,吸引越來越多的民眾進入私部門發展,公職的吸引力相對降低。

多元就業、公職職場僵化及形象不佳減少國考生

3,多元就業選擇的增加: 除了傳統的公職提供就業機會外,台灣這幾年十分流行創新、創業、創生等新興產業;加上產業結構不斷轉型,改變了就業市場的供需,為求職者提供了更多元的選擇。傳統上認為政府公職,是比較好的就業市場的觀念,已經改變。

尤其新世代的應屆畢業生,他們不再將公職視為唯一或比較優的出路,他們願意探索其他就業可能性。報考國考的考生人數,自然減少了。

4,政府公職職場僵化,退休保障制度改變,不再具有較佳吸引力:由於政府的資訊公開及透明化,使公職工作的性質及內容的權威地位不再;而待遇和退休福利,隨著年金改革,退休金縮水,其發展前景被打了折扣,不再引起社會新鮮人的興趣。尤其第一次年金改革,所得替代率只有任職時薪資的百分之五十,政府對公務人員的「恩給制」,變成「確定給付」,但如果政府不能編列預算給付,也有可能拿不到退休金;第二次年金改革,將112年7月1日起任職的公務人員,改成「確定提撥」的「私人帳戶制」,論者的批評是對公務人員更沒有保障,尤其是帳戶餘額不夠時,退休金可能成為泡影。年金改革使報考公務人員考試的吸引力銳減。

5,公務人員予人的社會形象長期不佳:過去一直認為公務人員是穩定的「鐵飯碗」,因此,官僚主義與保守顢頇容易和公務人員劃成等號;公務行政必須依法行政,以致辦事效率緩慢,社會觀感不佳,越來越吸引不了更多人去報考。

國家考試報名人數的減少,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現象。面對此一趨勢,政府、社會和個人都需要作出相應的調整。例如社會對公職的價值觀發生了變化,就需要政府部門重新改革公務人員制度或文官制度,才能提升公務人員的吸引力。筆者建議:

改善文官制度,才會有良善公務人力,才有善治

1,政府應提供及獎勵公務人員終身學習的機會,培育更優秀人才再投入公務人力,才能改善公共服務品質,創造一個「善治」政府。

2,加大幅度提升公務員的薪資及福利,提供快速及彈性陞遷機制,訓練成績、一般考績及終身學習成效,應列入晉升考核依據,以提高公務人員的吸引力。

3,主管職務可採取兼任制度。當前政府的文官制度設計,傾向一日主管終身主管,必須打破這個框架;簡任、薦任、委任的主管職務,應採2年一任的任期制度,並由該官等的公務人員兼任主管;讓有意願擔任主管者都有歷練機會,也容易被長官認識,而獲得提拔機會。

4,有效提升公務員的社會形象。公共服務應該表現在公務人員參與到公共事務中,因此,公務人員不只會在辦公室工作,也應該參與到公共活動中,並評估其所達到的社會責任。績效獎金彈性化,可依服務、參與及責任加以評分,有別於年終獎金。為更有效提升公務人員形象,公私部門可以互相調任,年資合併計算,引進私部門的市場取向、行銷方法及績效考核,促成公私部門人才交流,改變公務人力的形象。

綜上所述,國考報名人數下滑,是一個整體複雜的社會現象。若要解決此問題,或許可用「新制度主義」(New Institutionalism)來進行思考,其強調制度不僅僅是形式上的規則 (formal rules),更是一種深層次的社會結構 (social structure),塑造著人們的行為 (behavior)、信念 (beliefs) 和價值觀 (values)。因此改變了文官制度,就會改變文官行為,若能按照本文建議,將有效提升文官形象,也讓社會企業人才能與公共服務人力交流及融合,最後強化社會及國家總體競爭力。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