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專論】賴清德的雙十演說話術 形塑成受害者 不少學者誤判

總統賴清德由原本站在台灣主權地位的「新兩國論」,回到中華民國台灣的「兩國論」,言論相較以前有所改善。圖/取自總統府flickr
總統賴清德由原本站在台灣主權地位的「新兩國論」,回到中華民國台灣的「兩國論」,言論相較以前有所改善。圖/取自總統府flickr

馮寧默/政治大學博士生

賴清德上任後發表首次雙十演說,其中涉及兩岸的言論引發關注,與「520就職演說」及「國慶晚宴演說」等有所不同;賴清德的雙十演說更多內容是在向內部呼籲,激勵台灣民眾團結,較少提到中國大陸,直接的對抗性言論之程度有所下降。

台灣政學兩界:賴清德講話溫和克制,釋出善意

為此島內政治人物、知名學者普遍認為賴清德本次「雙十演說」激烈度下降,例如前立法院長王金平認為,賴說法愈往中間靠攏的話,兩岸氛圍會愈來愈親善,整體演講「調性較軟、相對溫和」;前陸委會某位副主委表示,演說由原本站在台灣主權地位的「新兩國論」,回到中華民國台灣的「兩國論」,言論相較以前有所改善。    

對於演說內容,國際媒體BBC刊登學者訪談稱對「中國(大陸)政府、美國政府而言比較安心,代表沒有新的風險因素」,演說風格展現出克制、節制,內容不提及、不譴責中國(大陸)的行為,賴清德發出「希望能和北京好好相處」的重要訊號。至於是否引發軍演,有學者認為在美國總統大選或新任總統就職之前不會有太大動作。

中國大陸:講話割裂歷史,觸發無預警軍演

然而就是這樣一次外界普遍解讀為「溫和」、「克制」的演說,中國大陸卻不買賬,首先回應的是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表示賴清德的講話蓄意割裂兩岸歷史聯結,變換花樣販賣「台獨」,台灣根本不存在所謂「主權」;稍後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發表聲明:賴清德在講話中繼續鼓吹「互不隸屬」的「新兩國論」,編造「台獨」謬論,宣揚分裂主張,煽動兩岸敵意對抗,表明賴清德頑固堅持「台獨」立場,蓄意加劇兩岸緊張局勢,嚴重破壞台海和平穩定。

北京嚴厲批評賴清德演說還體現在軍事領域,10月13日東部戰區微博發佈戰訓微視頻,題目為「枕戈待旦:全時待戰,隨時能戰」,其中「旦」字顯現台島形狀,10月14日清晨5時解放軍無預警啟動「聯合利劍-2024B」軍事演習,封鎖台灣海峽,台島北東南形成合圍態勢,截至當日下午3時「圍島演習可隨時轉化為實戰」登上熱搜,遼寧艦現身花蓮外海,中國海警船隻與台灣宜蘭艦裸眼相望,演習入夜之後才宣告結束。

大陸不理性還是講話暗藏玄機?

為什麼一份台灣內部人士判斷傾向於「溫和」的演說,引發大陸強烈回應?或許可以有如下假設:假設一,中國大陸不理性,誤解談話;假設二,賴清德講話對內、對外兩幅面孔,觸碰大陸紅線。梳理中國大陸的立場即可發現,北京要求賴清德(包括第二任期的蔡英文)回到「九二共識」的框架之下,這一立場近期並無變化,無論對於民進黨、國民黨還是民眾黨,中國大陸均持有此立場,甚至可以接受一定程度的模糊空間,例如柯文哲的「兩岸一家親」,採取中立態度即可過關。而賴清德直接打碎「九二共識」,昔日善意的模糊空間已被壓縮殆盡。

再仔細探究賴清德的談話內容也可發現一些端倪,賴清德演說時時處處強調「中華民國」,並多次將其與「中國大陸」並列,看起來主動釋出善意,表達願意與「中國大陸」友好相處,卻忽視了無論從國際地位、法理依據還是現實處境兩者都不是並列存在這一事實。因此,賴的講話確實暗藏玄機是真。

賴清德以退為進,形塑受害者博同情

賴清德演說引人誤會有妙招,本次演說言詞較少直接對峙中國,給人緩和的假像,行文處處提及「中華民國」,以博取廣大藍營選民的好感;文章回溯中國改革開放歷史,呼籲中國大陸不負發達國家曾經的「幫助」,期待中國大陸發揮作用促成俄烏衝突停止,並期待阻止氣候變化,這部分也能夠引發台灣民主主義者、環保主義者好感;最終,演說內容處處以台灣優先、強調台灣利益為主,顯示賴清德有意回歸台灣利益,以自圓其說。

然而其中許多細節禁不起推敲,例如發達國家懷著善意接納中國大陸加入WTO完全違背事實,俗話說:商人無利不起早,若中國大陸無法提供發達國家所需的利益,斷然不可能加入WTO,國際政治、大國的前途和民眾的尊嚴也不可能依靠善意,相信賴清德並非不明白此道理,如此歪曲表述純粹為了塑造其是受害者的形象,也成功塑造了賴清德誠懇溫良、充滿善意的個人形象,希冀成為「亞細亞孤兒」的代言人。因此,即使大陸嚴厲回應、發動軍演,估計沒人會譴責受害者,而賴清德也不至於招致批評。

賴清德成功的塑造了受害者形象,甩鍋矛盾製造責任給大陸,引發中國大陸強烈譴責與軍演。在本次政治操弄中一些島內學者也出現誤判,顯示賴清德政治技藝確有過人之處,而台灣民眾安全和利益則又一次不知不覺中被迫讓渡給政客,成為狂人手中的籌碼。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